文档详情

4水微生物2016讲义.ppt

发布:2017-02-09约6.57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形态 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活泼,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生化反应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EIEC、EAEC、ETEC、EHEC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3) 4℃ 水中衰减缓慢 霍乱弧菌 形态 弧型或逗点状菌体,具鞭毛, G- ,无荚膜 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60℃ 10 min杀死 1%石炭酸 5min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4) 经水传播的重要病原菌 共138种血清型 非O-1群霍乱弧菌:137种 O-1群霍乱弧菌:古典、El-Tor O139型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属卫生细菌学 * 霍乱弧菌卫生细菌学 耐盐、耐碱,最易在咸淡水交界地或盐碱地检出 越冬的原因:对营养要求甚低,具兼性腐生性质;水土的盐碱性是地方性主要成因;能产生几丁质酶 * 副溶血性弧菌 与霍乱弧菌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嗜盐,在培养基中以含3.5%NaCl最为适宜,无盐则不能生长,但NaCl浓度高于8%时也不能生长。 在普通血平板上不溶血。但在特定条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妻(Wagatsuma)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KP)。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5) 存在于近海:海水、海泥 水、沉积物、浮游动物三者在副溶血性弧菌的生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水:4-10月检出 沉积物:冬天 浮游动物:水温14 ℃±繁殖 * 副溶血性弧菌卫生细菌学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G-小杆菌。营养要求不高,培养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8,初次培养菌落为光滑型,通过传代接种后菌落可能呈粗糙型。 具有“嗜冷性”,在水中和低温下(4℃)能生长,为肠道中能在4℃生长繁殖的少数细菌之一。 野生动物、家畜(猪、狗和猫)、牡蛎和水源中都能分离到本菌,猪的带菌率较高,日本报告检出率为4%,加拿大为3.6%,丹麦为10-17%。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6) 在世界范围内已爆发多起,食品和饮水受到污染,往往是爆发胃肠炎的重要原因。 由本菌引起的胃肠炎或中毒爆发,在欧洲以冬春季节较多,夏季较少,而日本则以夏季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福建省南部地区,该菌是冬春季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 空肠弯曲菌 G- ,逗点状或S形, 在微氧环境、42℃生长良好。 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现,目前已认识其为人类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超过细菌性痢疾,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同细菌性痢疾。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7) 产生不耐热肠毒素,主要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可造成爆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 传染源主要是动物。弯曲菌属广泛散布在各种动物体内,其中以家禽、野禽和家畜带菌最多。由于动物多是无症状的带菌,且带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由于人和动物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了供水系统,水源或来自水消毒不彻底而引起水型肠炎。 * 直杆、或接近球状,直径0.3~1.0μm。通常以一根极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22~28℃。 发现于淡水和污水中。 有的种是蛙、鱼和人的致病菌。 引起腹泻和菌血症。 模式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气单胞菌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8) 邻单胞菌属 G-直杆菌,0.8~1.0μm×3.0μm。通常以极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化能异养菌。最适生长温度37℃。 出现于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及各种哺乳动物。与腹泻有关,偶尔也是人的条件致病菌。 模式(惟一)种: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9) 嗜肺军团菌 嗜热性:30~54℃水中 传播途径:呼吸道,气溶胶 水中抵抗力很强 * (二)水中常见病原体(10) 二、 水微生物污染预防和控制 (一)水体自净 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 物理净化 化学净化 生物净化 * (二)污水处理 一级处理(预处理) 二级处理:微生物—有机物 需氧处理法:在有氧情况下,污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使C变为CO2,N变为N2、NO2-、NO3-。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应用最广的废水需氧生物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由各种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胶体、悬浮物构成的结构复杂的肉眼可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