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机械加工质量.ppt

发布:2017-05-27约1.63万字共9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工艺系统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1)热源 (2)机床热变形 (3)工件热变形 6.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加工误差 四、加工误差综合分析 加工误差 系统性误差 常值系统性误差 变值系统性误差 随机性误差 分布曲线法 点图法 分析方法 五、 表面质量的含义 表面质量包含: 1. 表面粗糙度 2. 波度 3. 加工表面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1) 表面层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冷作硬化 (2)金相组织的变化 (3)表面层材料残余应力 六、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 2.表面层材料的塑性变形 与冷作硬化 3.金相组织的变化 4.表面层材料残余应力 1.耐磨性 2.疲劳强度 3.耐腐蚀性 4.工作精度 5.配合质量 表面质量 使用性能 七、表面粗糙度 1. 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 ●几何因素 ●物理因素 2. 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 八、机械加工后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1.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2.表面层的金相组织变化(磨削加工——磨削烧伤) 3.残余应力 刀具的几何参 数及运动参数 塑性变形 积屑瘤 鳞刺 工艺系统振动 砂轮粒度 砂轮硬度 砂轮组织 砂轮材料 砂轮修整 习题与思考题 P175,二、 8. 试分别说明下列加工条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有何不同? 17 .试分析—— 某一轴类零件在车床上的装夹如图4(a)所示。图中:前顶尖为固定顶尖,后顶尖为活动顶尖。问:车削工件外圆后出现如图4(b)、(c)、(d)的形状误差,试分别分析出现图4(b)、(c)、(d)形状误差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后顶尖 z 工件 前顶尖 (a) x (b) (c) (d) 三、机械加工后工件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1. 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1) 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定义 机械加工时,工件表面层金属受到切削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纤维化甚至碎化,从而使表面层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又称冷作硬化和强化。 (2) 衡量表面层加工硬化的指标 ●表面层的显微硬度HR; ●硬化层深度h; ●硬化程度N HR0:工件原表面层的显微硬度。 (1)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 当切削及磨削过程中加工表面相对于基体材料发生形状、体积变化或金相组织变化时,在加工后表面层中将残留有应力,应力大小随深度而变化,其最外层的应力和表面层与基体材料交界处(以下简称里层)的应力符号相反,并相互平衡。 表面层组织发生变化时,在表面层及其与基体材料的交界处会产生互相平衡的弹性力。这种应力即为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2. 表面层残余应力 (2)冷塑性变形的影响 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层受切削力的作用,金属晶体发生塑性变形、位错、空位等缺陷大为增加,使晶格中的一部分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造成了晶格的畸变,破坏了原来晶格中原子最紧密的排列,导致金属密度下降,体积增大。由于表层受切削力的作用,表层产生拉应力。但里层处于弹性变形状态下。 -σ +σ 距表层深度 0 加工时 -σ +σ 距表层深度 0 加工时 0 -σ 距表层深度 +σ 加工后 (2)冷塑性变形的影响 当切削加工完成后,切削力已去除,里层金属趋向复原(弹性恢复),但受到已产生塑性变形的表面层限制,回复不到原状,因而在表面层产生残余压应力,里层则为拉应力与之相平衡。 (3)热塑性变形的影响 表面层在切削热的作用下产生热膨胀,此时基体温度较低,因此表面热膨胀受到基体的限制而产生热压缩应力。当表面层的温度超过材料的弹性变形的温度范围时,就会产生热塑性变形(在压力作用下材料相对缩短)。当切削过程结束,温度下降至与基体温度一致时,因为表面层已产生热塑性变形,但受到基体的限制产生拉应力,里层则为残余压应力。 距表层深度 加工后 0 -σ 距表层深度 +σ 0 -σ +σ 加工时 (4)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 切削时产生的高温会引起表面层的相变。由于不同的金相组织有不同的比重,表面层金相组织变化的结果造成了体积的变化。表面层体积膨胀时,因为受到基体的限制,产生压应力;反之表面层体积缩小,则产生拉应力。各种金相组织中,马氏体比重最小,奥氏体比重最大。 磨削淬火钢时若表面产生回火现象,马氏体转变成索氏体或屈氏体(这两者组织均为扩散程度很高的珠光体),因体积缩小,表面层产生残余拉应力,里层产生残余压应力。若表面层产生二次淬火现象,则表面层产生二次淬火马氏体,其体积比里层的回火组织大,因而表层产生压应力,里层产生拉应力。 切削加工中由于切削热的作用,加工表面层会产生金相组织的变化。特别是磨削加工,由于磨削速度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