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饮酒》《行路难》.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
《饮酒》《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二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两首诗词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范读《饮酒》。??
??(4)学生诵读课文二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2)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