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上课用书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裁解说——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 报任安书 一、写作背景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李陵事下狱, 惨遭宫刑。太始元年 (前96) 六月, 遇大赦出狱, 之后作了中书令。从此, 司马迁以一个宦官的身分在内廷侍候, 表面看来, 更接近武帝, 好像是“尊宠任职”, 而实际上, 不过是一个“打扫污秽, 听候使唤”的仆隶。 可是, 司马迁的朋友任安不了解内情, 他以为司马迁位居机要职务,容易乘机进言,所以,在征和二年(前91)的四五月间,写信给司马迁,让司马迁担负起向朝廷推贤进士的责任。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就一直没有回信。后来,任安以戾太子举兵事下狱。到了十一月,司马迁因为任安可能于十二月处死,恐怕自己终于不能够向朋友抒发满腔的悲愤,恐怕使朋友与世长辞的灵魂抱恨无穷,所以写了这封回信。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基本思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问题研究 根据前三段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3——6段作者的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1、受辱——引决 ,士人应持的态度 2、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高尚的士人,如周文王等) 3、“我”受辱——学习先贤,选择隐忍 ——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说明《史记》的规模、体例, 并交代著书的目的,表明作者 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想以著 书来洗请耻辱。 第6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致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地位 为…所:表被动 累:延续,经历 垢:耻辱 无乃:恐怕。剌谬:完全相反。 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美饰的言辞 不信:不被信任。要之:总之。 乃:副词,才。悉:全,都。 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 九回:多次地萦回,缠绕。引:引退 通:抒发 乃:副词,竟,却 *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司马迁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史记》130篇 50多万字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 作者作品 —— —— —— —— ——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