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绿色食品标准讲述.ppt

发布:2017-04-05约4.96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绿色食品标准 本章要点 绿色食品标准的概念、构成及作用 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 绿色食品标准的适用性 一、标准的概念、构成及作用 标准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由有关各方充分协调后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 标准分类 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从法律效力上分: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标准化法》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兽药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 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循、在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文件。 2.绿色食品标准的构成 3.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是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技术基础 是进行绿色食品生产活动的技术、行为规范 是指导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提高生产水平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是维护绿色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技术和法律依据 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促进出口创汇的技术手段 1.制定标准的原则 生产优质、营养、对人畜安全的食品和饲料,并保证获得一定产量和经济效益 保证生产地域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有利于节省资源 有利于先进科技的应用 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能够被验证 综合技术指标不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水平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 绿色食品分级标准 它们的区别概括如下 3. 制定标准的依据 ①欧共体关于有机农业及其有关农产品和食品条例 (第2092/91) ②IFOAM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基本标准 ③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 ④我国国家环境标准 ⑤我国食品质量标准 ⑥我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成果 ⑦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4. 绿色食品标准及标准体系的特点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内容 有利于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①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要求对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和认证进行“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行为规范 既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 又要求规范生产操作和管理 ②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内容 绿色食品标准从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角度规范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在保证产品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提高食品质量,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 ③有利于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AA级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度完全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标准框架和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及其农产品管理条例或法案要求。 A级绿色食品标准制定也较多的采纳了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内容和欧盟标准,便于与国际相关标准接轨。 (2)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特点 内容系统性 制定科学性 指标严格性 控制项目多样性 三、绿色食品标准的适用性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00)于2000年4月1日实施。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NY/T1054-2006)。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范 围: 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绿色食品的农田、蔬菜地、果园、茶园、饲养场、放牧场和水产养殖场。 提出了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供评价和改进土壤肥力状况时参考。 定 义: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即指绿色食品植物生长地和动物养殖地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渔业水质量标准 畜禽饮用水质量标准 土壤质量标准 土壤肥力要求 环境质量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要求 要求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口没有污染源;不得有有害气体排放,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要除尘、除硫装置;符合标准。 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 主要评价因子 总悬浮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氟化物。 水环境质量要求 总体要求:生产用水质量要有保证;产地应选择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水域、水域上游没有对该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生产用水质量符合 标准。 主要评价因子:常规化学性质(pH值、溶解氧)、重金属及类重金属(Hg、Cd、Pb、As、Cr、F、等)、有机污染物(BOD5、有机氯)和细菌指标(大肠杆菌、细菌)。 水环境质量要求 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污染物限值在Ⅲ-Ⅳ类。 渔业灌溉水质要求 《渔业水质标准》(GB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