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案】2016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单元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析】 小商贩的精明之处在于善于运用正确的经营战略,正确把握消费者心态,让利好销,认识到价格对需求的影响,所以②③正确;①④未体现。 【答案】 A * 单 元 总 结 ? 计算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 经济学中的计算题包括两类:一类是显性计算题,直 接用相关公式来解答即可。另一类是隐性计算题,需要运用概念间的相关关系来分析。计算类试题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 ? 解答计算类试题的前提是要夯实基础知识,准确掌握相 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关公式,同时要引入数学思维。涉及的主要知识有商品价值量的计算、价值总量的计算、货币流通量的计算 、汇率的变化、利润率的计算、税率的计算、股票价格的计算等。学生在解题时一方面要注意题中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相关计算公式的准确性,不要出现计算错误。 ? 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 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3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解析】 解答本题分为两个步骤:(1)实行零关税前,“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价值10人民币元的M商品需要10×8=80单位N国货币;又因为“关税为5%”,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1+5%)=84。(2)实施零关税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此,原来价值10人民币元商品的新价值为10÷(1+25%)=8(元);另外,“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因此,出口到N国的M商品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8=64。所以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1.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 ????),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 ????)。 A.28% 44元 B.25% 40元 C.22% 36元 D.25% 37.5元 【解析】 由题意可知,现在实际需要货币量为5万亿×(1+20%)=6万亿(元),但现在流通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因此货币贬值幅度为(8万亿-6万亿)÷8万亿×100%=25%;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为P,由6万亿/8万亿=30/P可得,P=40(元),故B符合题意。 【答案】 B A.1764元 B.2134.44元 C.1936元 D.1600元 2.2014年某商品用欧元表示是231欧元,人民币汇率为1欧元∶8元人民币,如果2015年欧洲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且人民币对欧元升值5%,若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用人民币标价应为( ????)。 【解析】 此题考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价格与汇率的关系。首先求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商品的价格:列式为231÷(1+10%);再把欧元转换成人民币,并考虑汇率的变化,列式为231÷(1+10%)×8÷(1+5%)=1600元人民币,故选D。 【答案】 D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见精练案P7)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1.风险可以定价,也可以买卖。人们可以用口袋里的货币,衡量自己可以承担的风险和收益。货币给风险的定价叫作保险。这表明(?????)。 ①风险在这儿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在风险中获得的收益等同于保险费 ③货币在这儿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 ④风险是捉摸不定的难以用货币衡量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 ①正确,风险可以买卖,说明风险是商品;②错误,在风险中获得的收益可能大于保险费,也可能小于保险费;③正确,用货币来衡量风险,说明货币在此充当价值尺度职能;④错误,不符题意。 【答案】 C 2.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从抗战爆发到国民政府崩溃(1937-1949)的十二年间,纸币发行量累计增加了 1400多亿倍,致使同期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货币最后几乎变成废纸,导致民不聊生;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降低了失业率,使经济恢复。这表明( ????)。 ①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历史的产物 ②货币可以成为工具,影响生产与分配 ③政府有货币发行权,能随心所欲发行 ④货币本质是财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