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ppt

发布:2019-08-07约3.69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巩俐 葛优 李连杰 周润发 杨紫琼 李安 王家卫 王晶 周星驰 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一、影视事业的发展 (一)电影事业 1、形成与发展 2、特点 * *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知讯者生存!” ——广告语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阅读课本思考 1、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主要的报纸有哪些?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西人在华办报 1、兴起: 《中国丛报》 1832年5月,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外文刊物 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中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报刊。 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西人在华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国人自办报刊开始 1、兴起: 1873,艾小梅,《昭文新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兴起: 2、发展: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发起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兴起: 2、发展: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兴起: 2、发展: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兴起: 2、发展: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日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争锋相对的斗争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历程(兴起、发展、繁荣) 1、兴起: 2、发展: (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日报》 (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