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污染防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及防治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 生物圈为什么能够维持自身的稳态 生物圈的自我调节方式举例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生物入侵 水土流失 滥捕滥猎 水污染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温室效应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待续发展 建立自然保护区 * *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及其无机环境。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土壤圈) 包括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简单→复杂 低等→高等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异养厌氧→自养厌氧→自养需氧 水生→水陆两栖→陆生。 第一,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第二,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的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恢复力稳定性的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净化能力(抗污染) :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微生物为主)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的分解和富集,转化为无害而稳定的无机物质,有些物质可成为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使其浓度下降,变有毒物质为无毒物质。 反馈调节(抗干扰)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林木的生长自然受到危害、但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这样害虫的种群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林木→植食害虫→食虫鸟类”食物性的反馈调节。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稳定性有高有低,它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极限的。超越这个极限,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抵抗力弱 恢复力强 抵抗力强 恢复力弱 意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措施: 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1、直接使用价值:为人类提供食物、氧气、药品、衣物及旅游、休闲、科研等资源 2、间接使用价值: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潜在使用价值:有待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现状:资源丰富,但破坏严重。 特有珍稀植物:银杉、银杏、金钱松、珙桐等 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