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华)讲义.ppt

发布:2017-02-10约4.23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温故知新(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哲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论)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 自主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一、实践及其特点 3.实践的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探究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思考P44探究问题:启示?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认识的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特别提示: ①“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③“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④“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征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巩固提升 1、(2014江苏单科,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5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宣布,使用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中外科学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这说明( ) A.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2015山东文综 4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 2、(2012广东文综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懒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 *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第三单元 辩证唯物主义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而非动物 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非主观世界 ③实践是一种物质活动,而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④世界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①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②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③老师讲课 ④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⑥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教育实践 理解: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