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上课稿)讲义.ppt

发布:2017-02-08约3.3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哲理)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观或者说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界观或者说原理) →要重视意识的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方法论) 唯物论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办事情要成功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自主学习4分钟: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 改造 的 人们 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范畴 使观念变成现实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探究一:实践的特点 用“农民种田”具体分析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 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教育实践 分 类 1)蜜蜂采蜜 4)工人养蜂 3)猫捉老鼠 6)学习三个代表 5)商鞅变法 7)“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观念 8)演员演戏 9)秦始皇焚书坑儒 4、5、8、9、10 实 践: 2)读书 10)“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行为 再判断: (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 小试牛刀: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B 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D 小结: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 性;社会历史性。 探究二: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讨论: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输血能救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说明了什么? 结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来自实践 尝“狼桃” 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