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抗震规范RC结构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混凝土结构新规定的主要内容;第 1 部分条文变化简况;2010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4. 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 50%总地震倾覆力矩。
5. 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震作用和构造。
6. 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第 2 部分适用高度和抗震等级;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6度) 6.1.2;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7度,乙类6度);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8度,乙类7度*);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第 3 部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序号;1. 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3. 尺寸边长(直径) 6.3.5;4. 轴压比 6.3.6;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5.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 6.3.7;注:表中数据采用HRB335级纵向受力钢筋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6. 强柱弱梁 6.2.2;6.2.2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7. 柱强剪 6.2.5;6.2.5 一、二、三、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8. 强节点 6.2.14 D.1.1 ;6 2.14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D 1.1 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9. 楼梯间 6.1.15;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第 4 部分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抗震墙结构] 设计要求改进的汇总;序号;1.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6.1.10;2. 抗震墙的厚度 6.4.1;3. 墙肢高厚比 6.4.1;4. 轴压比 6.4.2;5 抗震墙分布钢筋 6.4.3、 6.4.4;7. 约束边缘构件 6.4.5;图6.4.5-1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抗震等级;图6.4.5-2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项 目;8 弯矩调整 6.2.7;;第 5 部分 框架和墙体组成结构抗震设计;;谢 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