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培训教材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外墙无拉结,外墙倒塌 台湾 921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 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 砌体房屋楼屋盖连接构造的改进 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 多层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的改进 多层小砌块房屋圈梁、水平带设置的改进 ●砌块墙体抗震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双折线 三折线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 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 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 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 6.1.5~6.1.8, 6.1.12~6.1.14 框架-抗震墙结构构造 6.5.1~6.5.3, 6.5.6 框支抗震墙结构布置 6.1.9, 6.1.10, 6.1.6 E.1 框支层结构内力调整 6.2.10 板柱-抗震墙结构改进 6.1.1, 6.1.6, 6.6.2, 6.6.5 筒体结构设计改进 6.7.1, 6.7.2, 6.7.4, 6.7.5 ● 应用范围 ◆ 6~8度先张法和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后张预应力框架、门架、转换层的转换大梁,宜用有粘结。 ◆承重结构的受拉杆件和一级的框架,不得用无粘结。 ●基本规定 ◆框架和转换层的转换构件不宜低于C40;其他C30。 ◆应采取设置非预应力筋等措施,具有良好的变形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达到延性结构的基本要求; ◆应避免构件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节点先于被连接构件破坏、预应力筋的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预应力筋宜在节点核芯区外锚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及相应的地震组合内力调整,仍应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执行。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抗震计算 ◆阻尼比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身的阻尼比可采用0.03, 等效阻尼比按RC部分和PRC部分在整个结构总变形能的比例折算 ◆效应组合 地震作用效应基本组合中,应增加预应力作用效应项Spk, 其分项系数 γp,一般情况应采用1.0, 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件承载力不利时,应采用1.2。 ◆节点验算 预应力筋穿过框架节点核芯区时,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抗震验算,应计入总有效预加力以及预应力孔道削弱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的影响。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抗震构造 ◆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混合配筋方式。二者的比例应依据抗震等级按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控制,其预应力强度比: 一级0.55, 二、三级0.75 ◆预应力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底面和顶面非预应力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应按预应力强度比相应换算后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要求。 ◆预应力框架柱可采用非对称配筋方式;其轴压比计算,应计入预应力筋的总有效预加力形成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并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对应框架柱的要求;箍筋宜全高加密。 ◆预应力板柱-抗震墙结构中,在柱截面范围内通过板底连续钢筋的要求,应计入楼板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在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 7.2.3 7.2.6 洞口系数 抗震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 7.2.7 水平配筋和中间构造柱共同工作的承载力 7.3.1 7.3.2 楼梯间构造柱设置、构造柱拉结筋 7.3.4 7.3.5 圈梁间距调整 预制板支承方式 7.3.6 7.3.8 局部修订对楼板与墙连接、楼梯间的要求 7.4.1 7.4.4 砌块芯柱和圈梁间距调整 7.4.6 新增横墙较少砌块的构造 F.1.1 F.1.2 F.1.5 配筋砌块结构的高度,抗震等级,短肢墙 F.2.1 F.2.5 弹性变形验算 大偏拉验算 F.3.2 F.3.3~F.3.5 满灌,分布筋和约束边缘构件构造 抗震规范砌体结构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 7.5.2 底框过渡层设计要求 7.5.4 7.5.5 底框约束砖墙、约束砌块墙的构造 7.5.6 底框的框架柱构造 圈梁 阁楼楼板 圈梁 构造柱 卧梁 砌体房屋 玉树 丽江 九江 玉树 经加固的丽江地区人民医院 唐山地震 带构造柱砖房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