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醛、酮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醛、酮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醛(酮) 二、醛和酮的命名 (2)简单的酮可按羰基上连接的两个烃基根据“次序规则”称为某(基)某(基)甲酮,“基” 第二节 醛和酮的制备 第三节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一、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2、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二、α-氢原子的反应 含有 “ ” 构造的醇会先被碘的氢氧化钠(NaOI)溶液氧化成乙醛或甲基酮再进行卤仿反应。 (2) 交叉羟醛缩合 (3) 酮的缩合 含有α-氢原子的酮也能起类似反应,但反应比醛困难。但二羰基化合物能发生分子内的缩合反应,生成环状化合物 。 三、 氧化反应 四、还原反应 ①克莱门森(Clemmensen )还原。 ②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Wolff-Kishner-Huangminglong)还原。 醛或酮与水合肼在高沸点溶剂(如二甘醇、三甘醇等)中与碱共热,羰基被还原成亚甲基。称为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法。 如果用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进行交叉歧化反应时,甲醛总是被氧化为甲酸,另一种醛被还原为醇。 第五节 重要的醛酮 二、乙醛 乙醛是无色易流动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沸点20.8℃,相对密度0.7834(18/4℃)。可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和苯。易燃,易挥发。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0%~57.0%(体积)。易氧化而成醋酸。在少量酸存在下很易聚合成三聚乙醛(液体,熔点124℃),低温时生成多聚乙醛。以上两种聚合体能在少量硫酸作用下分解为乙醛。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醋酸、醋酐、合成树脂、橡胶、塑料、香料,也用于制革、制药、造纸、医药,用作防腐剂、防毒剂、显像剂、溶剂、还原剂等。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醌 醌是一类特殊的环二酮,通常把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构造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称为醌。一般是把醌作为芳香烃衍生物来命名 苯醌 苯醌分子中含有羰基,能与氨的衍生物发生缩合反应 对本醌和对苯二酚可以互相转化 2. 羟醛缩合反应 (1) 羟醛缩合 在稀碱催化下,含α- H的醛发生分子间的加成反应,生成β-羟基醛,这类反应称为羟醛缩合(aldol)反应。β—羟基醛在加热下易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 不含α-H的醛不发生羟醛缩合反应 应用: 羟醛缩合反应是增长碳链常用的方法。 醛易被氧化,弱的氧化剂也可以将醛氧化成同碳原子数的羧酸。 而酮却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但遇强氧化剂则发生碳链断裂。这是实验室区别醛、酮的方法。 (1)托伦(Tollen)试剂 硝酸银的氨溶液。 反应称为银镜反应。托伦试剂可氧化脂肪醛,又可氧化芳香醛,但不可氧化酮 。 (2)费林(Fehling)试剂 由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的蓝色溶液。 脂肪醛与费林试剂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 费林试剂氧化脂肪醛,不氧化酮及芳香醛。 RCHO+2Cu2++OH-+H2O→RCOO-+Cu2O+4H+ 1、还原成醇 (1)用金属氢化物还原 金属氢化物(NaBH4、 LiAlH4等)还原剂,具有选择性,只还原羰基,不还原 C=C双键。 (2)催化加氢 常用的催化剂是镍、钯、铂。 醛和酮催化加氢的产率高,但选择性不强,分子中存在的其他不饱和基团会同时被还原,此法常用来制备饱和醇。 2、 还原成烃 该反应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的。 该反应是在碱性介质中进行的。 不含α-氢的醛与浓碱共热,可以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一分子醛被还原成醇,另一分子醛被氧化成羧酸,此反应叫做坎尼扎罗反应。又叫做歧化反应。 3.坎尼扎罗(Cannizzaro)反应 甲醛(HCHO )俗称蚁醛,沸点-19.5℃,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常温下是无色的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气体,易燃,与空气混合后遇火爆炸,爆炸范围7%~73%(体积分数),能溶于水,在水溶液中存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