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详解.ppt

发布:2017-01-16约7.62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2.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 3.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第一,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 国民收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第二,失业率 失业率指失业者(一定年龄段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人数对劳动力(在一定年龄段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人数的比例。 第三,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即社会上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来表示。价格指数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折算指数三种。 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表示。 第四,其他指标 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等。 4.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中心,由此,宏观经济学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1.宏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相同之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2.宏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不同之处 第一,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个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总量,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第二,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右下方倾斜和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其原因却是不同的。 三、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 1.加总法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就是通过货币把物质形态不同的产品的产量都还原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从而加总。 2.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值得注意的几点 第一,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 第二,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 第三,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1.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第二,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就可以得到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人在美国工作的收入计入中国的GNP,但是不计入中国的GDP,而是计入美国的GDP。 第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4.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价值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一个企业是这样,产出等于收入,国家也是如此。而产出又总是等于支出。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即使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产出等于收入,产出等于支出,对于我们如何核算GDP具有重大意义。 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但最终产品的清单过长,实际核算几乎不可能。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因此,GDP也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支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