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ppt

发布:2019-05-21约2.16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细节——决定教学质量的成败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学校让我说说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其实,经验谈不上,只是在平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希望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共勉。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细节——决定教学质量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很大程上取决于每一个细节落实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 首先谈谈教学中的细节 1、教学设计中的细节 我们要上好一节课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是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除了这些,还要注意教学设计中的预设生成,假如学生没有按照你的教学设计来回答,又该怎么来引导。只有在备课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越多,越仔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抓住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展开教学,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进行“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时我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然后针对预设做以下下教学设计: 首先拿出一根绳子对折一次、对折两次、对折3次…….问学生从刚才对折的过程冲,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样的一份就越少”, 在例题呈现方式上我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有一个月饼,妈妈有两种分法,分法一,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分法二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只选其中的一份,如果是你会选择第几种分法?”大家动手用你手中准备的学具分一分,然后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然后在教学1/4和1/3比较大小时,让学生选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比一比,学生选择学具的偶然性很大,大部分学生是顺手拿,真正思考后选择学具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我预设可能会有不同的境况发生,有学生会选择完全一样的图形来分,那么他们会很顺利比出结果。也有同学会选择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分,这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起来有困难。这时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同样的物品才能比较”的道理,如果没有学生选择不一样的学具时,我就会及时的创设出这种情况让学生去讨论。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到了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由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的考虑的足够,也仔细,所以就抓住了本节课隐含的许多知识细节,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很好。 2、教学中关注“结论”背后的“细节” 记得第一次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我注意到了除数不能为0这个细节,所以就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强调“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 但学生在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测试中,对于判断题“0除以任何数都得0”,往往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打上“√”。为什么呢?反思后我发现我在教学时注意到了0不能作除数这个细节,却忽视了这个细节背后的“细节”,那就是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理解的记忆,很快会被他们遗忘。后来在有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按如下几个步骤教学。 ??????? ? (1)通过分西瓜的主题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3=0。 ??????? (2)让学生举一些0除以一个数得0的例子。 ??????? (3)学生初步归纳: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4)设问:0÷0得几?学生说“也得0”。我说:“我认为也可以得1。”学生愕然。我说:“在除法算式里,除数和商相乘等于被除数,这里除数0和商1相乘确实等于被除数0,所以商可以是1。”学生恍然大悟,接着举一反三说“那商还可以是2、3、4等任何数,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 ??????? (5)继续设问:0÷0得不到确定的商,那么其他数除以0呢?比如5÷0得几?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思考,马上发现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得5,因此这一题没有商。 通过(4)(5)两个步骤,学生初步理解了0作除数得不到确定的商,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水到渠成地准确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结论。在后续的测试中,我班学生对前面提到的那道判断题答题的准确率为98%。 靠没有理解的记忆获取的知识缺乏“活性”,既不易迁移,更难以运用。通过第一次遗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多关注“结论”中的细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记得准确牢固,又用得迅速合理。 3、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细节 除法意义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学习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除法的两种不同意义,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在操作的过程中去体会两种意义的不同分法,但是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我只能关注到个别几个学生分的过程,不能很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