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课程: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要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根据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浅及分布范围,可以将这类植物分成四种生长类型,即深根丛生型、深根散生型、浅根丛生型和浅根散生型。 (1)深根丛生型的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如皇竹草、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纸莎草等。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较大,根系接触面广,配置栽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更能显示出它们的处理净化性能。 (2)深根散生型植物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这类植物有香蒲、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野山姜等,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也较深,因此适宜配置栽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 (3)浅根散生型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荸荠、慈姑、莲藕等,其根系分布一般都在5-20CM之间。由于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浅,而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流式人工湿地中。 (4)浅根丛生型的植物如灯心草、芋头等丛生型植物,由于根系分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仅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2.1.4 沉水植物类型 沉水植物一般原生于水质清洁的环境,其生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作人工湿地系统中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加以应用,以提高出水水质。 2.1.5 其它类型的植物 一些如水生景观植物之类的,由于长时间的人工选择,使其对污染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因此也只能作为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或湿地系统的景观植物而应用。 2.2 根据植物原生环境分析 根据植物的原生环境分析,原生于实土环境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灯心草、旱伞竹、皇竹草、芦竹、薏米等,其根系生长有一定的向土性,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中,生长会更旺盛。但由于它们的根系大都垂直向下生长,因此,净化处理的效果不及应用于潜流式湿地中;对于一些原生于沼泽、腐殖层、草炭湿地、湖泊水面的植物如水葱、野茭、山姜、藨草、香蒲、菖蒲等,由于其生长已经适应了无土环境,因此更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而对于一些块根块茎类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慈姑、芋头等则只能配置于表面流湿地中。 2.3 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类型分析 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情况分析,由于潜流式人工湿地湿地系统填料之间的空隙大,植物根系与水体养分接触的面积要较表流式人工湿地湿地广,因此对于营养生长旺盛、植株生长迅速、植株生物量大、一年有数个萌发高峰的植物如香蒲、水葱、苔草、水莎草等植物适宜栽种于潜流湿地;而对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生长相对缓慢,一年只有一个萌发高峰期的一些植物如芦苇、茭草、薏米等则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 2.4 根据植物对污水的适应能力分析 不同植物对污水的适应能力不同。一般高浓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湿地工艺的前端部分。因此,在人工湿地建设时,前端工艺部分如强氧化塘、潜流湿地等工艺一般选择耐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末端工艺如稳定塘、景观塘等处理段中,由于污水浓度降低,因此可以更多考虑植物的景观效果。 3、海绵城市中植物选择的原则 1、耐涝抗旱 海绵措施中植物的生长与降雨息息相关, 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 植物的生长条件发生变化。 ①耐涝: 海绵城市要求收集、净化和下渗的雨水,景观植物在雨洪期间汇集雨水的植草沟, 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等能正常生长。 ②耐旱:减少市政浇灌用水,在干旱期有顽强的生命力。 海绵城市中植物选择的原则 雨水对植物的影响: 2、根系发达、净化力强 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能够对雨水冲刷带来的面源物进行净化。拥有对土壤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使雨水无害化下渗进地下水。雨水中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机制主要有三方面: ①光合作用,吸收氮、磷等物质; ②根系将氧气传输到基质中,使好氧、缺氧和厌氧植物各得其所; ③根系对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拦截和吸附,对于难以清理的重金属离子,植物净化的效率偏高。 * 3、优先选用乡土植物 满足本土化植物景观搭配要求。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4、多用香花植物 芳香植物有助于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创造更好的景观效果。如美人蕉、姜花、慈姑、黄菖蒲等。 5、选择可互相搭配种植的植物 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净化渗透能力:可将根系泌氧性强和泌氧性弱的植物混合栽种,构成复合式植物床,创造出有氧微区和缺氧微区共同存在的环境, 从而有利于氮的降解。 6、选择草本与木本相结合 7、选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结合 * 1、去除和吸收氮和磷的植物: * 风车草 芦苇 4、海绵城市中针对不同污染物推荐植物 2、吸收铜、镉、铅等重金属:风车草、宽叶香蒲 * 风车草 宽叶香蒲 3、去除城市污水中的BOD:茭白、慈姑 * 慈姑 茭白 4、去除城市污水中的COD:水葱、风车草、香根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