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14版初中物理金榜学案配套课件:第六章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沪科版八年级上).ppt

发布:2017-04-12约4.17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体验】感受弹力? 活动:准备橡皮泥、一根细小的弹簧(取自己用完的圆珠笔), 将弹簧一端固定,用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程度, 同时用手感受拉力的大小。 活动1:捏橡皮泥。 活动2:如图B用较小的力F1拉一根细小的弹簧。 活动3:如图C用稍大的力F2拉细小的弹簧。 活动4:如图D用较大的力把细小的弹簧拉成直线。;(1)在以上活动中,放手后可以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活动中,放手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图中弹簧没有受拉力时的长度为    ,在图B中, 弹簧受到拉力时变化的长度是    ,比较B、C两图,图     中的弹簧长度变化较大。D图中弹簧受到了损坏。 提示:(1)用较小的力拉伸的细小的弹簧 (2)橡皮泥、拉成直线的弹簧 (3)L L1 C;1.什么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是什么? 3.怎么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1 弹力? 结合“体验”,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橡皮泥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参考答案:橡皮泥没有弹性,弹簧有弹性。 2.手拉弹簧时,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弹簧对手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参考答案:弹簧具有弹性,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形变,对手产生了拉力。;3.如图跳水运动员向上跳,为什么要向下 压跳板? 提示:从跳板受力后发生形变,要恢复形 变产生弹力的角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 形变,发生形变的跳板对运动员有向上的推力,使运动员跳得 更高。;探究2 弹簧测力计? 结合“体验”,思考以下问题: 1.分析活动2、活动3、活动4中弹簧被拉伸的情况,得出的结 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了            等测力 的工具。;提示:活动2、3中的现象表明:用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变化越 大,即伸长越长;在活动4中拉力太大,损坏了弹簧,使弹簧 失去了弹性,说明弹簧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总结得出:在 一定范围内,弹簧???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根据弹簧的这 一性质制成了弹簧测力计、握力计、拉力计等。 参考答案: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弹簧测力计、握力计、拉力计等;2.指出图中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主要是由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盘等组成。;3.刻度盘上的数字为什么向下越来越大? 提示:从弹簧的制造原理上来回答。达到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 下端时,弹簧的伸长最长,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所以表盘上 数字越向下越大。 参考答案: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4.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依据“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手的 拉力如图,结合实际测量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防止损坏弹簧测力计,在测量之前,要先观察弹簧测 力计的    ,为了准确快速地测量和读数要先看清弹簧测 力计的    ,指针是否指零,如果不指零要    。 参考答案:量程(测量范围) 分度值 调零;(2)测量前为什么要来回地拉动几次弹簧测力计的挂钩? 参考答案:①确定弹簧的弹性是否完好。 ②判定指针、弹簧是否跟外壳相碰、有无摩擦,以免影响测量 的准确性。 (3)测量时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拉动弹簧?如何读数? 参考答案:测力时,拉力的方向要与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 在同一条直线上,弹簧也不能靠在刻度盘或者其他的外壳部 分。必须等弹簧静止后,才可以读数,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 直。;(4)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要写上单位,此弹簧测力计的读 数为    。 参考答案:1.6N;一、弹力 1.弹力:物体因发生_________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 力。 2.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后会_________,撤去作用力后,该物 体能够_________的形变。;二、弹簧测力计 1.用途:测量_________。 2.构造:(如图所示) 3.原理:在_________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4.使用方法:;【拓展延伸】弹簧测力计 用途:测力的大小(经常在物理力学中使用) 主要结构: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外壳、吊环。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使用前: (1)拉动弹簧:反复拉动弹簧(轻轻地拉),防止其卡住、摩擦 或碰撞。 (2)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明确分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