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ppt

发布:2017-05-26约4.03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但每一个民族、地区,甚至一个小小的村落都可能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 返回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四: —— 礼俗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知识 苗族:好客,客人来访时,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敬给长者,鸡腿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彝族:以酒当茶招待客人,“无酒不成敬,无酒不成礼”…… 壮族: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说“慢吃”再离席…… 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喜欢敬茶待客,有 “满酒敬人,茶满欺人”之说;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 ? 指人的外表,是一个人总体外表的统称。包括人的容貌、发型、个人卫生、服饰、姿态等方面。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五: —— 仪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健康发展,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融东西方礼仪文化于一体,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礼仪。 返回 宽容 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 待人,多体谅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 分苛求,咄咄逼人。 适度:感情要适度、语言要适度、行为要适度、 距离要适度。 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时间、 地点、环境等条件。如果施礼过度或不足,都是失礼 的表现。 真诚如果能抱着诚意与对方交往,那么交际主体 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便显示出对对方的关切与爱心。 课后作业 收集一则礼仪小故事,与同学交流。下 节课请同学上台演讲。三分钟 第一章 引论 第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世博会的不文明现象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安德鲁·卡内基 名 人 说 礼 “礼仪是你最好的名片!” 礼是人与人之间 最优美的距离! 1840 1919 现代 古代 近代 我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一)起源于祭祀(中国):“礼,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礼是礼仪,即行为的准则,就像脚要穿鞋子走路,人们要按照礼制行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一、礼仪的起源 (二)起源于法庭的规定(西方) (三)起源于风俗习惯: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与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就成为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规范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并同时被人们自觉遵守后,它就成了固定的礼仪。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 形成时期(奴隶社会) 变革时期(封建社会) 强化时期(封建社会) 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二、礼仪的发展 (一)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 前) 炎、黄、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 朝。有文字记载之前,尧舜时期:拜、 揖、拱手等礼节。 (二)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专门制订了一套礼的形式和制度,如周代的《周礼》、 《仪礼》、 《礼记》,后人称之为“礼学三著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