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喷桩试桩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粉喷桩试桩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況
该区为冲积平原和残丘地貌,沉积物上部多为灰色的含粉细砂淤泥,底部为砾砂沉积。
本期工程护岸总长度为247.65m,根据场地工程地质钻探揭示,护岸所处地质为软弱土层,必须进行加固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地基处理拟采用施打粉喷桩进行加固处理,地基加固处理完后直接进行护岸结构的砌筑。本期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主要土层为南粤物流储运中心码头工程护岸区淤泥土层。
本次设计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位。
二、编制依据
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
4.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
8. 部颁及国家发布的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及资料
三.现场岩土条件
(一)场地地形地貌
建场区位于东江三角洲南部,属于剥蚀堆积地形——三角洲地形,为冲积平原和残丘地貌。东江三角洲的顶点位于石龙,河道由此分支,首先分为二条,然后又分为三条主要河道,其流向由北东向南西流向狮子洋水道,三条干道之间又各有2~4条次一级的支流,河道分叉又复合,复合又分叉,纵横交错,构成网状,东江三角洲表面平坦,其中稀稀落落的散布不少不等的残山,高度不大,形状不一,三角洲平面仅高至平均海面0.5~2.0m,所以在涨潮期间如无围堤则不少地方将受潮水淹没,因而沿河岸必筑围堤。三角洲上的沉积物上部多为灰色的含粉细砂淤泥,底部为砾砂沉积,从沉积物分析有陆成特点,又有海成特征,以陆成为主。
(二)陆域形成区地层结构特征
1.第四系近代人工填土层(Qhml)
①素填土:褐黄、灰黄色,黄褐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和粉细砂、中粗砂组成,靠近鸿辉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一侧已有房建项目部临时板房,局部地段含有少量建筑垃圾,填土稍密~密实。该土层分布较均匀,层厚最大值为4.10m ,最小值为2.00m,平均值为2.70m;层底标高最高为3.51m,最低为0.97m,平均值为2.45m;标准贯入试验2次, 平均值为N=6.5击(6~7击)。
2. 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冲积层(Qhal)
主要为淤泥质土、细砂、砂混粘土、中粗砂及砾砂组层。
②1淤泥:灰色,局部钻孔顶部为黄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底部多为淤泥与粉细砂互层或夹层状,局部排水较通畅,使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呈淤泥质粉质粘土或淤泥质粘土性状,尤其陆域钻孔局部层段表现明显,因性质相近不再细分。该层在勘察区普遍分布,层厚最大值为27.30m,最小值为5.00 m,平均层厚为17.15 m;层底标高最高为-12.97m,最低为-23.96m,平均值为-19.11m;标准贯入试验143次,因该层局部间较多粉细砂、细砂,导致部分标贯击数偏高,平均值为N=3.06击(1~10击)。
②2细砂:灰色,饱和,松散,混少量中砂,颗粒较均匀,级配较差,局部含少量淤泥,偶见少量贝壳碎屑及腐植物。该层在勘察区部分钻孔有揭示,层厚最大值为7.10m,最小值为1.40 m,平均层厚为3.15 m;层底标高最高为0.21m,最低为-25.85m,平均值为-16.40m;标准贯入试验9次,平均值为N=9.33击(1~18击)。
②4中粗砂: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局部松散,石英砂为主,级配一般,磨圆度一般,混少量卵石,与砾砂(②6)性质相似,因混卵石极少,且砂粒相对较细而划分出来。该层在勘察区靠近华润水泥厂码头附近五个钻孔有揭示,层厚最大值为3.20m,最小值为1.40 m,平均层厚为2.32 m;层底标高最高为-21.18m,最低为-27.28m,平均值为-25.49m;标准贯入试验7次,平均值为N=30.29击(5~42击)。
②5粉砂混淤泥:灰色,饱和,松散,混少量淤泥,石英砂,粒径均匀,级配较差。该层只在勘察区ZK25钻孔有揭示,层厚为6.30m;层底标高为-22.53m;此层未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②6砾砂:灰色、灰黄色,饱和,密实为主,局部稍密、极密实,石英砂砾为主,混较多圆砾和卵石,卵石约占10~20%,卵石直径约2~4cm,磨圆度好,呈亚圆~圆形。该层在勘察区普遍有揭示,层厚最大值为4.75m,最小值为0.70m,平均层厚为3.01m;层底标高最高为-22.75m,最低为-27.21m,平均值为-25.09m;标准贯入试验39次,平均值为N=36.87击(9~50击)。
3. 白垩系基岩(K)2533246.519592 试桩2 2533241.157315 试桩3 2533258.715318 试桩4 2533315.633708 试桩5 2533311.206 384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