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发布:2017-05-23约8.96千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质学基础 第七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概 述 本节重点讲述内容 一、冰川的概念及其分布 一、冰川的概念及其分布 二、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 雪 线 雪 线 雪 线 二、冰川的形成 (二)冰川的形成过程 三、冰川的类型 三、冰川的类型 (一)山岳冰川 三、冰川的类型 (一)山岳冰川 三、冰川的类型 (一)山岳冰川 三、冰川的类型 (二)高原冰川 三、冰川的类型 (三)大陆冰川(冰盖、冰盾) 三、冰川的类型 (三)大陆冰川(冰盖、冰盾) 三、冰川的类型 (三)大陆冰川 四、冰川的运动 (一)冰川运动的机制 1、塑性流动 四、冰川的运动 2、基面滑动 四、冰川的运动 (二)冰川运动的特点 四、冰川的运动 (三)冰川运动的证据 第二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 本节重点讲述的内容 一、何谓冰川的剥蚀作用? 二、冰川剥蚀作用的方式 (一)拔蚀作用 (二)磨蚀作用 三、冰蚀地貌 (一)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湖 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刃脊、角峰 (二)冰蚀(川)谷 冰蚀(川)谷 冰蚀谷-悬谷 (三)羊背石 羊背石 (四)石盆地与冰蚀湖 第三节 冰川搬运及沉积作用 本节重点讲述的内容: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及其方式 (二)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 (一)冰碛物 1、冰碛物的来源 2、冰碛物的类型 表碛、侧碛、中碛 内碛、底碛、终碛 冰漂砾 3、冰碛物的特征 (二)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 2、侧碛堤 3、终(前)碛堤 4、鼓丘 (三)冰水堆积地貌 1、蛇形丘 蛇形丘 2、冰砾阜 3、冰水扇和冰水冲积平原 第四节 冰川的研究 一、古冰川、冰期和间冰期 二、第四纪冰川 三、冰川的成因 四、古冰川遗迹的确定 五、冰川作用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冰下冰融水携出碎屑物质在终碛堤外堆积形成的扇形体称冰水扇;几个冰水扇联合成为外冲平原,或叫冰水冲积平原。 后退冰川 蛇形丘 鼓丘 终碛 冰砾阜 锅形湖 底碛 冰水沉积平原 本节简要介绍如下内容 一、古冰川、冰期和间冰期 二、第四纪冰川 三、冰川的成因 四、冰川遗迹的确定 五、冰川作用的影响 古冰川:现代以前(12000年前)的冰川称古冰川。地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冰川作用,称三次大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6-8亿年),全球性; 2、石炭 - 二选纪大冰期(2.5-3亿年),南半球分布; 3、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全球性。 大冰期 冰期:地球上显著变冷,引起全球性的冰川广泛 发育时期。 间冰期:两个冰期间的温暖时期。 欧洲 玉本—大理 里斯—庐山 民德—大姑 恭兹—鄱阳 我国 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程度好。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奠基人是李四光,他最早提出四个冰期的划分,并可与欧洲相对比。 冰斗积水后形成的湖泊。 如果山岭的二坡发育了冰斗,而且后壁互相靠拢时,山岭就变成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称为刃脊。 云南白茫雪山角峰与刃脊 当山峰四周(三面以上)发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相靠拢时,山峰就变得非常尖锐和突出,如金字塔状,这种由冰蚀而成的尖峰,称为角峰。 太阳当照和夕阳西下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角峰) 夕阳中的丽江玉龙雪山角峰 冰蚀(川)谷: 它是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横剖面呈槽形或“U”形,故又称槽谷或U谷。谷底宽平,两坡高陡,高度可达数十至数百米。 云南白茫雪山“U”形冰蚀谷 三江并流区红山“U”形冰蚀谷 白茫雪山冰蚀谷(左)与虎跳峡河谷(右) 冰蚀谷与河谷形态对比:①横剖面上,冰蚀谷多为“U”形谷,河谷在不同地段可呈现不同的形态,中上游呈“V”形谷,下游呈“U”形或碟形谷;②纵向上,冰蚀谷中上游宽,下游窄,河谷则与冰蚀谷相反。 当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时,由于支冰川的下蚀力小于主冰川,故谷底深度也比主冰川谷浅,成为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的谷地,称为悬谷。 主冰川 支冰川 悬谷 羊背石:在冰床的表面,由冰川侵蚀形成的一些形似羊背的石质小丘。 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缓,以磨蚀作用为主,岩面上常有磨光面、刻槽或擦痕;背冰面挖蚀作用较强,坡度急陡,表面坎坷不平。 羊背石与羊群 背冰面 迎冰面 迎冰面 背冰面 冰川对其下部岩性较软、裂隙发育的基岩,进行强烈挖掘,而形成的洼地称石盆地。冰融水充填后成为冰蚀湖。 滇西北老君山上的石盆地与冰蚀湖 滇西北老君山上的石盆地与冰蚀湖 生长滇西北老君山上的植物、动物 一、冰川搬运作用及其方式和特点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及方式 (二)冰川搬运作用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