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能专训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Word版含解析精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能专训(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福建文综)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C
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
2.(2014·福建文综)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
3.(2014·济南市调研)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
自然经济占主导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发达
A. B.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可知,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正确;材料“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正确。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这说明中国进口商品较少而出口商品较多,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5.(2014·长春市一调)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盐铁实行政府控制,官营盐铁促进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C项是三国时期的,D项是材料现象的结果。
6.(2014·长春市一调)“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宋代采用“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从而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的结果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D项。土地兼并问题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宋代并未予以解决,A项错误。宋代经济发展不属于土地兼并的结果,土地兼并不能解决农业不景气问题,B项错误。土地兼并会带来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不能保证宋代长治久安,C项错误。
7.《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
反映了牛耕成本较高 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反映了小农经济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吴郡(苏州)农民耕田不用牛而用人力,原因在于养牛成本太高、容易被盗、病死等不如人力方便。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意,故选D项。“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8.(2014·郑州市质检一)据《食货志》记载,“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一界而换之”。文中货币的主要功能是( )
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