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分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实验法概述 概念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引发一些变化,然后测量这些变化对研究对象的行为有何影响的研究方法。是直接探讨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变量:研究者要控制的因素,即假定能够引起研究对象变化的因素。 因变量:实验所要测量的研究对象的行为方面,即假定受到自变量影响的因素。 四、实验法 ?2. 优缺点 优点:能够对因果关系作出推断 缺点:在实验室中实施,研究结果或许并不能适用于真是的生活;在现场实施,实验控制常常缺乏效力,实验结果可能是实验处理之外的变量引起的。 3. 实验法的效度 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内在效度: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即研究结果的真实程度。 外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又称生态效度。 (二)实验法的类型 1.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1)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中进行,能对研究对象的环境进行操控(自变量),能测量自变量对研究对象行为(因变量)的影响。 优点: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内在效度高。 缺点:不能推广到真实环境中去,外在效度低。 (2)现场实验 自然情境中进行,可以操控自变量,测量在自然情境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优点: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能推广到真实环境中去。 缺点:在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处理可能不够有力,也难以控制。 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1)探索性实验 ?不知晓实验结果,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2)验证性实验 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3.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多变量实验(根据施加实验因素的多寡) 4.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的控制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 (1)前实验设计 ?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及其关系。效度极低。 ①单组后测设计 T(实验) O(后测) ②单组前后测设计 O1(前测) T(实验) O2(后测) ③固定组比较设计 实验组: T(实验) O1(后测) 对照组: 无实验 O2(后测) (2)准实验设计 ?用于真实的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不能用随机的方法分配被试。 ①不等控制组设计 O1(前测) T(实验) O2(后测) O3(前测 ) O4(后测) ②时间序列设计 O1 O2 O3 O4 T(实验) O5 O6 O7 O8 (3)真实验设计 ?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真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 ①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R(随机分组) T(实验) O1(后测) R(随机分组) O2(后测) ②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R(随机分组) ) O1(前测) T(实验) O2(后测) R(随机分组) O3(前测) O4(后测) ③所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1 R O1 X O2 控制组1 R O3 O4 实验组2 R X O5 控制组2 R O6 (三)教育实验的特点 1.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1)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主要在教育的自然环境下进行。 (3)由于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教育实验研究难以达到量化。 (4)研究结果不能完全客观测量。 (一)行动研究 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 1.定义 是教育实际工作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合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特点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五、行动研究法 3.优缺点 优点: (1)克服理论与实践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