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金属材料的表面摩擦与磨损详解.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材料成形界面工程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in Materials Processing
李 贵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金属材料的表面摩擦与磨损
6/
6.1 摩擦
6.2 磨损
摩擦
6/1
6.1 摩擦
1. 摩擦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时, 接触表面产生切向力和阻力矩以阻止运动的现象称为摩擦。
摩擦表面
相互运动零件配合表面的摩擦、磨损与摩擦表面的形貌、表面层的结构和性能有关
摩擦表面的形貌(Surface Layer morphology)和表示方法
1) 表面波度:
2) 表面粗糙度:粗糙度(Ra)
3) 宏观几何形状:用圆度、圆柱度、平面度表示
实际表面与理想表面存在一定的几何形状误差
零件表面形貌可分为:
6.1 摩擦
1. 摩擦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时, 接触表面产生切向力和阻力矩以阻止运动的现象称为摩擦。
表面形貌
6.1 摩擦
1. 摩擦定义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
指在L长度范围内被测表面轮廓上的各点至轮廓中线mm距离绝对值总和的算术平均值。它是用表面轮廓在高度上的量来反映表面粗糙度的大小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6.1 摩擦
2. 表面层的结构(Surface Layer Composition)
金属表面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6.1 摩擦
2. 表面层的结构(Surface Layer Composition)
表面层的硬度高于基体,提高表面的耐磨性
表面层中存在着物理、化学和应力缺陷。会成为磨损的应力集中源。
表面层晶粒较细使晶界增加,对腐蚀介质中工作的摩擦副不利
实际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接触表面并非真正的全部接触:实际接触面积?名义接触面积;
即使在接触点上,也可能有表面膜把金属隔开。
6.1 摩擦
3. (滑动)摩擦机理
产生摩擦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凹凸不平的交错啮合作用而引起的。表面的粗糙度越大, 摩擦力越大
1) 机械理论(凹凸说) 1699年
2) 分子理论(分子说) 1734年
基本观点:产生摩擦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分子—机械理论 1939年
认为:摩擦有两重性(分子作用和机械作用)
4) 粘着理论 1942年, 比较公认的理论
Bowden等人, 基本观点: 实际接触面积小(名义接触面积的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应力大?表面膜破裂并伴有塑性变形(变形热) ?粘着?产生滑动阻力即摩擦力。
6.1 摩擦
4. 摩擦类型
静摩擦 和 动摩擦
1)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
2)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
滑动摩擦 和 滚动摩擦
3) 按摩擦表面的润滑状态分
纯净摩擦
干摩擦 Dry Friction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液体摩擦(Liquid Friction)
混合摩擦
6.1 摩擦
4.1 干摩擦 Dry Friction
摩擦系数大, 0.1~1.5
摩擦表面间没有任何润滑剂时的摩擦
干摩擦的表面接触情况
6.1 摩擦
4.1 干摩擦 Dry Friction
摩擦机理
机械作用:
接触面积小→塑性变形→氧化膜被压碎或剪切→分子溶合→冷焊→焊点被剪切
分子作用:
塑性变形→晶格歪扭破碎→加工硬化→表面温度升高,高于再结晶温度→硬化层发生再结晶→温度继续升高→表面金属软化,发生粘结和相变→继续运动→接触部分脱开→冷却淬火→进一步提高硬度。
化学作用:氧化膜被压碎或剪切→裸露的金属氧化→形成新的氧化膜
6.1 摩擦
4.2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在摩擦副的表面间, 存在一层极薄边界膜时的摩擦, 称为边界摩擦。边界膜分为物理吸附膜、化学吸附膜、化学反应膜。
特点:
边界膜的厚度很小(0.1微米), 但仍可使摩擦系数大大降低(0.05-0.5)
摩擦磨损特性不取决于润滑剂的粘度, 而是取决于表面膜的特性
减少边界摩擦的方法:
在普通工作条件的机械的润滑剂中, 加入油性添加剂, 如:油酸、甘油等
在低速、重载的“极压条件”下工作的润滑剂中, 加入极压添加剂(又称油膜增强剂), 如:酯。
边界摩擦实例:气缸套—活塞环, 凸轮—挺杆等
6.1 摩擦
4.2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物理吸附膜
矿物润滑油中常含有一些极性物质,其分子的一端是带有强电荷的极性团,与金属表面亲和力强,在金属表面形成单层分子或多层分子的吸附膜。
因此, 摩擦发生在金属表面的极性分子的非极性端, 从而有效地防止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 减少了摩擦。
物理吸附膜完全可逆,受热容易产生脱吸,所以适用于常温、低速、轻载的摩擦副。
6.1 摩擦
4.2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化学吸附膜
润滑剂中的一些极性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