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学思维与方法第一章讲述.ppt

发布:2017-04-01约5.47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思维传统(传统思维)—— 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思维传统。 由于思维方式贯串于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所以把握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他们的文化特色和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渗透这一民族的内在心理特质。 东西方存在差异有何而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景和关系,更多的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西方人更具有分析性,倾向于使事物脱离背景,避开矛盾,更多地依赖逻辑。 两种思维习惯各有利弊。 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方式思维是具象,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举个例子:在绘画里,前者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在他们背后加一双翅膀;后者为了说明仙女在飞,会以仙女旁边加几朵白云。 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 重人伦,轻自然 辩证性和整体性 取像比类 直观性 单一性 重人伦,轻自然 1、孔子论“仁”: 一曰“仁者,人也。” 二曰“仁”即“爱人” 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辩证性和整体性 1.)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擅长于从具体同一性出发,整体地、流动地、统一地认识对象。 在中国人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机的,而生命的形式在于变化,在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整体性思维的辩证性 在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时空结构,以便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自此事物了解彼事物的目的。这种思维方式也称作“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我们一般习惯把“月令图”式结构看成是一种“三体”结构。 在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时空结构,以便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自此事物了解彼事物的目的。 在许多人看来,气候变化(代表时间关系)、物候变化(代表空间关系)似乎与人及人的社会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月令”的作者却把这种关系确定下来,不仅在空间上按照五行法则安排各种事物(帝、神、色、虫、畜、数、音,律、嗅、味、性、事、五脏等)的整合系统,而且在时间上,将四时代谢的自然发展规律引进系统中,作为系统内次序的参照系。 这种思维方式渐渐固定下来,并最终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导进“圆”的形式中,由此产生诸如“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举措应变而无穷”等等的启示; 结果: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万事万物。 -----《周易》 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这代表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一种特征。 这个特征就是:思考问题时,总是基于一点,然后层层向外发散。人们常去发掘这每个层次以及每条“路”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认识不可知的宇观世界或微观世界的目的。 ? ? 取象比类的推理性? “合理外推” “合理外推”指的是“将人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对尚不可知的事物进行符合规律的推理”。 以自己的某些个性特征为基准,推知周围人群的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推出无法接近的群体的特征,并如此推论下去,便可知人类的共同特征,这就是所谓“推己及人”,“推近及远”。以合理做推理的标准。 例如:中国史学治史的方法就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史学是相当发达的,古人善于取精用宏,对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和记载,甚至对某些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实质都有精辟的判断。古代史学的成就使史学得以率诸学科之先,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人对人文的重视,反过来又使史学带上泛知识性色彩。 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习惯于以社会经历和史书提供的经验作为验证的尺度,从而导致科学理论人格化,使史学诠释材料的方法自然成为诸学科推理的范本。 “取象比类”又叫“援物比类”, 作为一种辩证推理,依现在的话说,指的是“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规则,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它们之间建立有规律的联系和秩序”。 取象比类的推理方法,在两个领域里应用得最多: 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了解未知的事物。 例如,在军事行为中,利用关系结构将敌我双方联系起来,以便通过“知己”来达到“知彼”的目的。 用“取象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