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选编.ppt

发布:2017-04-20约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导言:古籍目录与分类 一、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 →《四库全书》:体系分类最完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以前传世典籍精华。 经部:儒家经典及解释: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五经、乐、小学(字书、训诂、韵书) 史部:各类历史典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百家哲学与一般知识、思想、技术:儒、兵、法、农、医、天文历法、术数(阴阳五行、占卜、相术等)、艺术(琴、篆刻、书画)、杂技、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道。自然科学归附于子部。 集部:文学类书: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古籍分类目录不仅反映典籍流传,也体现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历程。;二、史部目录学: 目录学是治学门径。 目录:不仅仅是书籍的list,更主要是content和context。 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 史学最初依附于经学,魏晋南北朝始经、史分立。 经学长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学又称乙部。经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与士人安身立命的依据,史学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记录与后代王朝行政的镜子。《资治通鉴》 “六经皆史”→“四部皆史”: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与实物资料,都是今天历史学的史料。 从目录学入手,全面了解传世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史籍。 本课程所用教材: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教版。;经部典籍简介 一、经学简史 1、“经”字含义的演变 经,本义为串连竹简、木牍的丝绳。→重要的典籍。战国诸子之学皆为经。???汉武帝以后,经专指儒家经典→儒家对经赋予社会伦理道德意义:“经”即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应《乐》、《书》、《礼》、《易》、《诗》五经。→万世不变的永恒真理。 2、从“六经”到“十三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庄子》,西汉时的观念。 因学派不同而次序排列不同。今文与古文经派的不同。 “五经”加《公羊》和《论语》成“七经”。 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初五经正义。 唐代将《礼》分《礼记》、《周礼》、《仪礼》;将《春秋三传》:公羊、谷梁、左传入经;再加入《孝经》和《尔雅》。开成石经 宋代加入《孟子》,形成“十三经”。 朱熹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称“四书”,与五经相配,即“四书五经”。;3、经学的分派与历史分期 儒学与经学的异同:儒学先秦就有,现代仍有。经学从汉代开始,现代已无。 1)汉学(汉至唐) 汉代今古文之争、魏晋王学与郑学之争、南北朝南学与北学的不同、唐代经学的统一 2)宋学(宋至明)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河东学派与姚江学派 3)清学(新汉学)(清代) 明末清初的浙西学派和浙东学派、乾嘉学派的吴派和皖派 二、经部史籍简说 1、周易:最初具体操作性的占筮书→后人解释为哲学义理之书 分为“经”:卦象、卦名、卦辞、爻辞;“传”:对前者的再解释。 经文部分成书在西周末年,前9世纪前后;传文部分从战国至西汉逐渐形成。前3世纪中叶到前2世纪初,个别晚至东汉。;2、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 1)《仪礼》: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章是西汉时形成的。 2)《周礼》: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书。 3)《礼记》: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 3、《诗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 其余《尚书》、《春秋》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在此从略。;第一讲《尚书》;西汉五经博士皆今文; 刘向校书,得孔安国本,刘歆、王莽:尊古贬今,引发经学今古文之争。 东汉尊今,导致古文尚书汉末失传。 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含西汉今文尚书33篇(原28篇)。 唐初孔颖达《正义》确立此古文尚书的历史地位,以后历代尊为儒经之一。 唐玄宗时卫包“隶古定”今字本《尚书》。 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 三、重要参考书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