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课时2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向西方学习”课件.ppt

发布:2017-05-18约5.8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视角三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洋务运动和新思潮的萌发 5.(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解析 根据“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人才的匮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涉事务、立宪思想的传播及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6.(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体现的是西方的代议制,由此反映出《海国图志》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B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以点概面,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涉及,但不能由此断定是该书的“主要内容”;C项从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早期维新派和西学的传入,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知识清单 深化突破 高考调研 课时2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向西方学习” 思潮的兴起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 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扩大了对中国的 。 自然经济 商品输出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的衰败,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六十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 程度有一定发展。 (3)手工业:中国的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 手工棉纺织业 商品化 上海 3.影响 (1)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和商品市场。 (3)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劳动力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自然经济的解体。 (2)外商资本主义工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军事和 企业的诱导。 2.途径 (1)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2)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3)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 ,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民用工业 机器生产 3.代表企业 (1)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 。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 。 4.特点 (1)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 、天津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2)从行业上看,主要分布在缫丝、面粉、制造等轻工业部门。 继昌隆缫丝厂 发昌机器厂 上海 5.影响 (1)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 (2)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4)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2)表现 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西服进入中国。 四合院 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河。 轮船招商局 丁日昌 台湾 1882 昭文新报 四、“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洲志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题一 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解读史料] 史料一 (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导读 史料表明外国商品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自然经济首先从东南沿海开始解体。 史料二 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