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定论的终结对波普尔《后记》中一个论证的考察.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南长沙科学哲学会议论文,2005 年8 月10 日-14 日
“科学”决定论的终结:对波普尔《后记》中一个论证的考察
The End of “Scientific” Determinism: A Review of Popper’s Argument in His Postscript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100871)
摘要 波普尔是一位笃信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的科学哲学家,他一生都在为此信念寻找
论据,试图构造更有说服力的论证。他更是用这一信念建立其著名的政治哲学的。本文考察
波普尔在《后记》(Postscript )之《开放的宇宙》中所构造的对“科学”决定论的反驳,同时
梳理该论证背后的科学史背景。波普尔从迪昂的著作中汲取的重要营养,构成了其反驳“科
学”决定论的关键性材料。
关键词 非决定论,波普尔,阿达马,迪昂,可测算性,非线性
波普尔坚持认为,科学是一种发明,一种与艺术同样意味深长、同样神秘的创造行
为。“科学史充满了猜测,”波普尔说,“这是一部奇妙的历史,它使你为自己是人类的
一员而充满骄傲。”他把脑袋支在伸开的双手中间,像吟诵赞美诗似地说道,“我相信人
类的心智。”
出于同样的原因,波普尔终生都在与科学决定论的教条作斗争,认为它与人类的创
造力、与自由是对立的,因而与科学自身是对立的。波普尔宣称,早在现代浑沌学家之
前,他就已经认识到:不仅量子系统,就连经典的牛顿系统都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
他曾在1950 年就此论点发表过演讲。他把手对着窗外的草坪一挥,说:“每株小草里都
包含着浑沌。”(霍根,1997,54 -55 页)
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的
学术思想具有独创新、清晰性和稳定性的鲜明特点,他撰写的《研究的逻辑》(英译本为《科
学发现的逻辑》)、《历史主义的贫困》(也译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等,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引起强烈反响。爱因斯坦(A.Einsterin )、
梅达沃(Peter Medawar )、埃克尔斯(John Eccles )、莫诺(J.Monod )、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 )、哈耶克(F.A.von Hayek )、索罗斯(G.Soros )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人物都宣称深
受其学说的影响。① 物理学家邦迪(Hermann Bondi )甚至夸张地说:“科学中方法是最重要
的,而科学方法中波普尔的科学方法是最重要的。”[转引自Simkin,1993,p.1]
波普尔在科学方法论上主张试错法、猜想与反驳、证伪,反对归纳主义;在其“形而上
学研究纲领”(metaphysical research programme )②下,坚持实在论,同时反对各种决定论。
波普尔说:“我的观点是,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 )与实在论是相容的,认识到这一事实,
就使得采纳一种一致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对整个量子理论作出客观的解释、对概率作出一
① 波普尔的老朋友Colin Simkin 认为自然科学家中应当有更多人了解波普尔的思想,从中汲取营养。
② 波普尔承认,他的“形而上学研究纲领”,与库恩后来提出的“范式”概念比较接近,但也有不同之处。
他说:“我用这一术语,希望人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科学发展的几乎每一阶段,我们都受形而上学观念
的影响,这些观念是不可检验的。这些观念不但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的问题去探索,而且决定了我们会考
虑什么样的回答是适合的、令人满意的或者可接受的,以及什么样的回答才算改进、推进了早先的答案。”
[Popper, 1982b,p.161]这与库恩的观点的确有些相似。
1
种客观的解释,成为了可能。”[Popper,1982b, p.175]波普尔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物理学基础
理论大变动之际。他明确感受到物理学中的基本观念的分裂(schism ),他列出了三组信念:
(1)非决定论与决定论;(2 )实在论与工具主义;(3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爱因斯坦、
德布罗意、薛定谔、玻姆等是决定论者、实在论者。关于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他们是客观主
义者,而关于概率论的解释,他们多少是主观主义者。玻尔、海森堡以及得到泡利和玻恩支
持的正统的哥本哈根学派,则是非决定论者和工具主义者。波普尔尽管不赞成这一学派的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