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页活动题3: 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沿两个方向探究: 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燥,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 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你知道吗?- 区域建筑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有联系吗? 终年寒冷 冰雪覆盖 就地取材 建冰屋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北非民居 气候干旱,屋顶平顶可积水和晾晒农产品 新疆土坯房 椰林茂密,气候炎热 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茅草房、小木楼 通风、凉爽、轻盈、简洁 热带雨林建筑 四合院 地区 房屋建筑 四合院 主要功能 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 冬季挡风保暖 四合院 窑 洞 地区 房屋建筑 窑洞 主要功能 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度比较稳定。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陕北 冬暖夏凉 窑 洞 蒙 古 包 地区 房屋建筑 蒙古包 主要功能 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内蒙古 拆装方便 蒙 古 包 傣族竹楼 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 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 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地区 房屋建筑 主要功能 高脚竹楼 西双版纳 避风避湿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怀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 地区 房屋建筑 主要功能 江南水乡 通风排水 江南水乡民居 屋脊高 屋檐宽 骑楼是针对南方日烈雨多而创造的一种临街建筑方式。广东夏日炎热多骤雨,台风也欢喜出奇不意来临,于是就因地制宜地建筑楼房。临街一楼是店铺及行人街道,二楼以上的居室跨人行道而建,为行走的人遮阳挡雨。 地区 房屋建筑 骑楼 主要功能 岭南 遮阳避雨 骑 楼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地貌 矿产 经济 社会 文化 一、考纲要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知识结构(知识树)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自然地理环境 生产生活、区域发展 不同发展阶段 区域 内涵和特征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社会 农业 商业 工业 人类活动 知识树 地形条件 中后期 风俗 民居 交通 一、区域概述: 1、区域的内涵 项目 内容 概念 划分 类型 特点 影响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来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4、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区域的特征 800mm 减少 增多 区内整体性 东部季风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区际差异性 区际差异性 界线可变性 层次性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VS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对比为例: 1、导致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纬度差异。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降水量是长三角由南向北减少,原因是受季风气候影响; 松嫩平原则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是受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