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企业并购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威廉姆森福利权衡模型 设需求曲线D-D1是直线,则有 (7-2) 设需求弹性η= (7-3) 将公式(7-3)带入(7-2),当 ,则 η (7-4) (1)不存在市场势力的时候: ,上式(7-4)变为: η (7-5) (2)并购前就存在市场势力,即 ,则根据图7-2: 威廉姆森福利权衡模型 令K= ,则(7-6)可以转化为如下形式: 〔 〕η (7-7) (7-5)和(7-7)即为判别垄断是否对社会福利存在正影响的条件。 若并购前没有市场势力,只要满足条件(7-5),那么并购对社会福利存在正的影响,反之则为负; 若A1=A2则并购的影响为中性。如果并购前就存在市场势力则可以用条件(7-7)来分析。 威廉姆森福利权衡模型评价 威廉姆森福利权衡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兼并问题的框架 但该模型存在以下问题: 1.人们普遍认为消费者福利比生产者福利更加重要 2.消费者可以通过补偿厂商的垄断利润要求厂商提供更多的产品 3.兼并后企业成本不一定降低 兼并的规制 1.为什么要对兼并进行规制? 兼并涉及三方的利益:兼并企业、非兼并既保持独立的企业、消费者。通常兼并企业从兼并中获利;保持独立的企业利益可能受损,也可能受益;消费者利益受损。因此,公共政策需要权衡各方利益进行兼并规制。 2.是否规制的原则 如果兼并使价格上升的非常厉害,兼并就不受人们欢迎,就应进行规制。兼并后价格的变化与兼并导致的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兼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成为政策干预的依据。 3.美国对兼并干预的原则 美国联盟贸易委员会和高级法院在干预兼并活动时遵循HHI指数原则。 对于HHI高于1800的市场,政府有可能对使指数提高50-100个点的合并进行干预;对于HHI在1000-1800之间的市场,一项合并若使指数提高100点,政府就要进行调查;对于HHI低于100的市场,政府不会对合并进行干预。 纵向一体化 三、 纵向一体化的动机与成本分析 一、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与类型 二、 纵向一体化的理论解释 一、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与类型 (一)纵向一体化含义 (二)纵向一体化类型 (一)纵向一体化的含义 经济学通常将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的关系称为上游或下游关系。 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呢? 棉花→布→服装→服装销售 上游 下游 纵向一体化:企业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现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供产、产销或供产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的企业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分销过程中,企业至少是参与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继阶段,才可称为纵向一体化经营。 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架构经常见诸于电力、铁路、石油等产业中。 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兼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从纵向一体化的涵义可以看出。 纵向兼并是指从事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间的兼并。 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可以这样总结二者的关系,纵向一体化是纵向兼并的目的和后果,而纵向兼并是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主要途径。 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兼并有区别吗? (二)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全部纵向一体化:是企业自己从事全部的生产和分销活动,即上、下游业务全部由企业自己来完成,而不借助外部力量。 部分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或向业务的上游方向发展,或向业务的下游方向发展,而不涉及整个上下游业务。 后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原材料及其他供应系统,实行“供产”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下游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建立经销系统,形成“产销”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的理论解释 降低交易费用与稳定经营环境 纵向一体化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 拥有超越市场的潜在协调能力 ,机会主义与交易专用性投资的结合是解释决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纵向一体化提供了解决寡头垄断市场上利益损失的一种方法 价格歧视、进入壁垒促使纵向一体化 一体化还能产生结构优势,包括信息处理效应和制度适应能力 纵向一体化是避免机会主义者占有专用性资产准租的好办法 纵向一体化——所有权成本与收益 契约权利有两类:特定权和剩余权利 有意义的是把剩余权利配置给哪一方 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其它企业的投资决策而言特别重要时,一体化是最优的 一体化是否必要,取决于契约双方配置所有权是否能使事前投资扭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