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ppt

发布:2017-05-24约1.92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2.含义 (1)结构上的相对稳定:物种种类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2)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原因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和功能不会破坏。 eg(1):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物理降解 化学分解 微生物分解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eg(2):森林中的害虫与食虫鸟数量保持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eg(2):森林中的害虫与食虫鸟数量保持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食虫鸟数量减少 害虫数量增加 食虫鸟数量增加 害虫数量减少 1. 净化作用 2.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害虫数量增加 害虫数量减少 食虫鸟数量增加 食虫鸟数量减少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 思考:请尝试用负反馈调节解释草原上放牧的牛羊数量与草的数量的调节 大火 ↓ 种群密度降低 ↓ 阳光充沛、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 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的植株 ↓ 种群密度增高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直至崩溃。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2.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生物种类 多 营养结构 复杂 强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强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 弱 生物种类 少 营养结构 简单 弱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弱 恢复力稳定性 强 人工林生态系统 一般而言,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物种类 稀少 营养结构 简单 弱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弱 恢复力稳定性 对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 弱 环境条件极其恶劣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讨论: 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应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为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既得到良好光照,又可避免因阳光直接照射而导致 生态缸内温度过高。 3、通过本制作,可得出的结论: 1)人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但不是永久。 2)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 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它们可以形成下面几种营养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稳定的是( )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丁 乙 丙 A B C D B 巩固练习 2.2002年底“食人鱼”的报道随处可见,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 A.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B.会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 C.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D.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生态平衡更稳定 A * * * * * * * * * *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