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7章建筑防雷及接地系统讲解.ppt

发布:2017-02-13约5.73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作接地: 为保证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地运行,人为地将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如发电机和变压器的中性点)及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如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接地引下线)直接或经消弧线圈、电阻、击穿熔断器等与地作金属连接。 三种运行方式: 电源中性点不接地 电源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 7.4.4 保护接地 定义 保护接地: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可能因绝缘损坏而带电,为防止这种电压危及人身安全而人为地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作金属联接。 保护接地的型式: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 (1)、TT系统 (我国过去称作保护接地系统) (2)、TN系统 (我国过去称作保护接零系统) (3)、 IT系统 (仅负荷则接地) 1、保护接地的类型和命名方式 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侧中性点接地状态,即: T——表示直接接地; I——表示不接地(或高电阻接地)。 第二个字母表示负载侧接地状态,即: T——表示电气设备外露导体的接地与系统接地相互独立; N——表示负载侧接地与系统接地直接作电气连接。 2、TN系统的三种型式 1、TN-S系统 (三相五线制) 2、TN-C系统 (三相四线制) 3、TN-C-S系统 (局部三相五线制) 民用建筑禁止采用TN-C系统 3.TT系统 4.IT系统 5.重复接地 在TN系统中为确保公共PE或PEN线安全可靠,除电源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需在PE或PEN线的下列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 电流或架空线在引入建筑物或车间处。 在架空线的干线和分支线的终端及沿线每一公里处。 7.5 接地装置与接地电阻 7.5.1 接地装置的设置 7.5.2 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1.电阻的概念及影响接地电阻的因素 2.工程实际的做法: 7.5.3 接地电阻的测量 1.电流表—电压表测量法 2.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法 7. 6 等电位联结 7.6.1等电位联结概念 将建筑物电气装置内外露可导电部分、电气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人工或自然接地体用导体连接起来以达到减少电位差。 7.6.2等电位联结的组成及分类 1.总等电位联结(MEB) 作用于全建筑物,在每一电源进线处,利用联结干线将保护线、接地线的总接线端子与建筑物内电气装置外的可导电部分 (如: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建筑物的金属结构构件等)连接成一体。 2.局部等电位联结(LEB) 指在局部范围内设置的等电位联结,一般在TN系统中,当配电线路阻抗过大、保护动作时间超过规定允许值时或为满足防电击的特殊要求时,需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3.辅助等电位联结(SEB) 指在伸臂范围内的某些外露可导电部分与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之间所作的等电位联结。 * * * 第7章 建筑防雷及 接地系统 2007.10 7.1过电压 7.1.1 过电压的形式 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 外部过电压 雷电过电压 直击雷击 感应雷击 雷电波侵入 操作过电压 谐振过电压 切断小电感电流 断开小容量负载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间隙性的电弧接地 1.内部过电压 幅值与电网的额定电压成正比,一般不会超过系统正常运行时相对地(单相)额定电压的3~4倍,因此对电气设备或线路的绝缘威胁不是很大 2.雷电过电压 它是大气中带电云块之间或带电云层与地面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强烈的自然放电现象。 有线状、片状和球状等形式 3.雷云放电过程 4.雷电流特性 雷云放电具有 很高的电压幅值和 强大的电流幅值。 5.雷电过电压的基本形式 (1)直击雷过电压 (2)感应雷过电压 (3)入侵波过电压 6.雷电的危害 (1)雷电的热效应 (2)雷电的电磁效应 (3)雷电的机械效应 (4)雷电的闪络放电 7.2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分类 7.2.1雷电活动规律 1.雷暴日 多雷区:雷暴日大于40的为多雷区。 少雷区:雷暴日小于15的为少雷区。 2.雷击次数 N=kNgAe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建筑物等效面积A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 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 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 2.容易遭受雷击的建筑物及相关因素: (1)建筑群中的高耸建筑物及尖顶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宝塔、烟囱及发射台天线等。 (2)空旷地区孤立物,如野外孤立建筑、输电线杆、塔及高大树木等。 (3)建筑物的突出部位,如屋脊、屋角、女儿墙、屋顶蓄水箱烟囱及天线等。 (4)屋顶为金属结构的建筑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