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总结以往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经验,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体现学校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思想品德高尚,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爱岗敬业。
(3)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艰苦求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劳动。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素质方面
本专业学生通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初步掌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资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政策和法规;
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2)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较为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3)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4.身心素质方面
(1)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
(2)了解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本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
1.基本学制为4年。
2.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四、培养模式
1.基本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与拓展教育。大体在一、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四学年进行专业方向与拓展教育。
2.自主发展模式
(1)双学位培养模式
凡主修专业各门课程成绩均及格,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5以上的非理科类的其他学科门类(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专业的本科生,可申请修读本专业为双学位辅修专业。修满规定的45个学分,并完成本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符合获得学士学位条件且已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可获得海南师范大学城乡规划管理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2)本科双专业辅修培养模式
凡主修专业各门课程成绩均及格,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5以上的修读理科类(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可跨理科类二级学科(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申请兼修本专业为双专业辅修专业。修满规定的45个学分,并完成本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符合其它相关规定者,可获得海南师范大学城乡规划管理辅修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3)一本一专双专业辅修培养模式
凡主修本科专业的各门课程成绩均及格, 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的在校本科生,可申请修读城乡规划管理专科专业。修满规定的25学分,可获得海南师范大学城乡规划管理辅修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五、毕业要求
1.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为学分,专业课为学分,为学分
2.毕业条件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且所得学分结构符合要求。
六、获得学士学位条件
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海南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若干规定》。
修满应修学分,通过学士学位核心课程考试,毕业论文获得通过,且符合《海南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若干规定》者可授予理学学位。
学生修满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学分并完成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符合双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学校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修满辅修课程的学分,符合海南师范大学辅修专业的有关规定者,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七、时间安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