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问题学生的表现成因及其转化措施2600字.pdf

发布:2021-09-25约2.78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问题学生的表现成因及其转化措施2600字 随着社会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大,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问题学生”的出 现是摆在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这部分学生常常会阻碍学校的正常 教学秩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困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浅谈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问题学生的表现成因及其转化措施。 中学;问题学生;表现成因;转化措施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表现 “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上出现厌学心理,毫无兴趣,上课故意迟到 和逃课,考试的时候采取作弊的现象来应对,有着想表现给老师看又不努力的的矛盾心理; 二是打架斗殴、酗酒盗窃、沉迷手机游戏等问题层出不穷,有着有改过愿望与管不住自己的 矛盾心理;三是在思想上出现偏激,对社会上的什么都不满,自以为是看不起身边的任何人, 叛离尤为突出,有着渴望理解与疑惧抵触的矛盾心理;四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躲避、自 恋,喜欢单独一人,有着较为严重的忧郁症和焦虑性情绪障碍,有着,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 盾心理。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出现“问题学生”的成因 1、家庭的影响。一是家庭溺爱型,孩子有了成绩,家长过高评价,做了错事,纵容包 庇;二是家庭期望性,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引导下,孩子感到自己身负重望, 不能辜负了家长的期望,学习成绩稍有下降,便觉得心中有愧,无形之中给自己背上沉重的 包袱,这种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宣泄出来,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三是家庭暴力 型,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是做错了事情、说了谎话,家长不分青红皂白,责骂训斥, 大打出手,?@样的棍棒教育只能使孩子产生畏惧感和逆反心理,产生“你要我往东,我偏要 往西”的对抗行为;四是家庭不幸型;父母离异、亲人亡故或被人遗弃等不幸的遭遇,使孩 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甚至受到他人的歧视和虐待,孩子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孤 独感,导致情感性心理障碍;五是家庭劣迹型,父母的言行举止粗野,满口脏话,甚至有酗 酒、赌博和偷盗等不良行为,这些言行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灵产生毒害,甚至使他们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1]。 2、学校的责任。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进入中学以后,中学生的身心发生了巨变, 在心理上迫切的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解决人际交往,尤其是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问 题;二是课堂教学单调枯燥,教师平时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授课内容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 心理;三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当学生出现一些违纪行为的时候,教师没有调查清楚事情的 来龙去脉,弄清的确是学生的错,还是有什么特别原因在里面,就盲目做出处理[2];四是 错误的学生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和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偏爱优生,冷遇后进生,认为后进生是朽木不可雕的,是不可救药的,那么这些学生一旦被 贴上“后进”的标签,就会认为反正自己横竖都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因此造成了师生之间 的矛盾和对立。 3、社会的原因。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和就 业的压力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衡。青少年年龄小,辨别是非、 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差,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难以正确对待,如“读了大学 就受穷”的偏激论调,“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以及“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的影 响,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正确的定位,以致他们在学习上没有动力,行动上没有准 则[3]。特别是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大量色情、暴力内容充斥其间,严重的腐蚀了青少 年纯正懵懂的心灵,损害了他们的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措施 1、从家庭层面上注重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压力。面对来自家庭的种种压力,老师首 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父母的错误认识和负面情绪;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的一片爱心和苦心;并 综合分析父母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有道理的要接受,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落实,对于不切实 际的,则要积极和家长沟通,取得谅解[4]。然后化压力为动力,将其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 策,一种动力来不断驱使自己尽可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2、从学校层面上注重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信心是学习和事业成败的原动力,帮助学 生培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是转化“问题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教会他们学习的 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坚持检查反馈;努力创设条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宽容学生 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