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折射: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折射;
交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变迁:近代化、现代化的变迁; 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第一个阶段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男子; 阶 段;2、饮食方面;①世界三大烹饪流派:;(1)中餐——四大菜系;(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
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
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社交礼仪:点头鞠躬 取代 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受到批判,女子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向社会。;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原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不同程度的不断推行改革,特别是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促进了人民生活的演变;
(3)先进中国人的努力: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政治、经济、科技等积极向西方学习,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提高了生产力;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5)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变化。;2、特点: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密切相关;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发展;
(3)总体呈现西化趋势但始终保留民族特色;
(4)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5)从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辐射;;典题精讲;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4、(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