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 中国伦理思想的 演变(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 ;一、董仲舒;1、“道之大原出于天”的道德起源论;2、“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义利观;3、“三纲五常”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4、“性三品”的人性论;二、佛教伦理思想; 道教把它的伦理诉求放在今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此岸世界;而佛教则把它的伦理诉求定位在来世,也就彼岸世界,极乐世界。佛教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作为出发点的,在得出人生“一切皆苦”的结论后,进而认为人生的归宿,应通过修行进入超现实的境界,即作为佛教最高理想的涅槃。可见,佛教是由伦理而进入宗教的,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佛教伦理与前面我们讲的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性质上也具有不同,二者是一种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取的关系。; 在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上,佛教和儒家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儒家承认现实世界里有罪恶,但他们认为,只要贯彻儒家的道德准则,这些罪恶就可以消除,美好的“大同之世”(理想化的封建社会)是可以在人间建立的。儒家所取的是追求现实世界幸福的“入世”态度。而借以实现“大同之世”的道德准则就是三纲五常。佛教则相反,他们从现实世界“一切皆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毫无意义,不值得留恋,只有从人世解脱出来,才是最大的幸福。所以,佛教采取的是“出世”的态度。因而,他们“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当然,佛教宣称“一切皆苦”,承认现实人生的苦难,从而使得这一理论更具有吸引力。; 三、理学伦理 ;1、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的伦理思想; 二程把理气学说运用于对人性的分析,认为人性也是由理气决定的。由理气决定的人性是包含仁义礼智信的“天命之性”,是纯善的;但二程同时又认为气禀对人性也起重要作用,人禀气而生,有善有恶,禀清气则善,禀浊气则恶,因而“气禀之性”是有善有恶的。人性的这样一种两重性也即表现天理和人欲,道心和人心。;2、朱熹的伦理思想;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朱熹论述“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的关系,都是为最终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天理”就是指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道德体系,是至善的;“人欲”便是追求和满足物质的欲望,是恶的。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绝无共存的可能,正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值得注意的是理欲在许多时候是和公私相提并论的。朱熹认为,作为普遍原则的理便是公,而作为个体追逐的欲则是私。;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朱熹提出了“居敬”、“穷理”等具体的修养方法。他认为,敬是衡量臣对君、弟对兄、下对上、卑对尊的思想与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通过“居敬”使人做任何事都认真、集中、时刻警惕,做那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做的事。而朱熹讲的“穷理”则就是“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家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之为“八条目”。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唤醒心中的“天理”,而要唤醒“天理”就在于“格物”。他解释说:格,是尽的意思;物包括事和物,主要是事。那么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理。具体地说,儒家所要“格”的“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即彻底认识客观规律,明白人际关系,讲授圣人言论,熟悉社会现实。 ;3、王守仁的伦理思想; 他认为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至善美德,那为何要进行道德修养呢?他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因而,他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致良知”就是除尽利欲,恢复良知,使行为符合封建道德标准。他同时也吸收了朱熹的一些思想,认为要达到“良知”之极致就必须“格物”。只不过王守仁所“格”之“物”不是朱熹所指的物,而是指由意念产生的事物或行为。 ; 他从“致良知”出发又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意在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他的知,主要是指对封建道德的认识;而所谓的行,既包括致良知的功夫,也包括行孝悌等践履封建道德的活动。他的知行合一有两个要点:一是认识到,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是认识到,真知必行,不行不知。他用知苦与吃苦瓜的关系来说明。
; 程朱伦理思想体系与陆王的伦理思想体系在道德修养上具有区别:
程朱作为“理本派”,注重在道德修养上认识“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