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商业模式.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電子商務與商業模式 第一章電子商務與商業模式 本章架構 電子商務的簡介 電子商務的內涵 網路商業模式 結論 電子商務的特性(續) 產品 電子商務的出現帶來新產品的發展,例如:電子書、線上電影、線上音樂等 Google嘗試發展數位圖書館,便是將傳統紙本書籍呈現的方式轉化為數位之樣貌 通路 電子商務可直接接觸顧客,且進行資訊溝通,並對現存產品,提供另一個新的銷售通路 PC home Online商店街可讓中小企業在此設立商店 電子商務的特性(續) 價格 企業透過資訊科技協助,經由網路來銷售產品的話,將可降低產品複製的成本 像是數位學習,第一次拍攝製作教學影片時要耗費大量的成本,但轉製為數位產品後,重製成本很低 促銷 電子商務有直接、資訊豐富、互動性與消費者接觸且即時回應的本質,此對於促銷產品有極大的助益 在Yahoo!奇摩進行網路廣告幫助促銷 電子商務的特性(續) 顧客服務 透過建立線上知識庫與發展資訊系統來解決顧客問題、增進雙方關係,並提高服務品質 東森集團透過超過1300位人員提供每位消費者在購物上的服務,讓消費者只要打電話或上網下單,就可以享受方便的購物服務 企業識別 成功的電子商務能強化公司形象或品牌,尤其針對科技導向的顧客區隔而言更是重要 提到網路書店,就想到A、想到網路搜尋引擎就會想到Google 電子商務的特性(續) 創新研發 電子商務發展快速,迫使公司須採用新技術,對現有作業流程進行改變 隨著網路的風行,消費者對於電子書籍的需求提升,聯合線上UDN在2007年提出「部落成書」的模式,只要擁有個人的部落格,就可輕鬆完成屬於自己的電子書 創新學習 電子商務以資訊為基礎,讓企業可以開創新的產品,或是將現有的產品依顧客的需求做修正 文化大學在2006年推出透過手機學習的數位服務,讓學生可在網路上處理行政服務、選課等行為 電子商務的構面(續) 電子商務的構面(續) 商流 所有權轉移,指的是存在於企業與消費者間的商業交易活動,包括了銷售、產品促銷、商情蒐集、消費者行為分析等活動 PayEasy與牛爾合作銷售女性保養品、化妝品等過程 物流 廠商將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上這一段,當消費者下單後,除了非實體商品(如:軟體等),廠商必須透過物流系統運送 各大購物網站均與便利商店合作,讓消費者得以透過超商取貨,提高便利性 電子商務的構面(續) 金流 透過信用卡等支付工具,讓消費者付錢給網站 PayEasy與牛爾的合作,就是由PayEasy提供支付工具的解決方案,讓消費者願意在此進行購買 資訊流 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或是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資訊的流通,可透過網站搜集消費者的資訊 Viva TV基於客戶群大多為女性網友,對於網路購物接受度高,決定先發展網路購物 電子商務的構面(續) 設計流 指產品、或網站的規劃設計 Google首頁只有六個單字與搜尋功能的設計,簡潔明瞭的告訴使用者Google就是提供搜尋服務的廠商 服務流 將多種服務順暢地連結一起,使分散的網路服務變完整的模式 電子商務的發展 第一階段─資金轉換(1970年代) 1970年代的電子資金轉換(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EFT)技術 這是經由銀行之間私有網路所提供的電子支付體制(例如:轉帳、ATM) 第二階段─電子交換(1970年代晚期~1980年代初期) 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及電子郵件(e-mail)等交換技術的出現,使得電子商務換上新的面貌 電子商務的發展(續) 第三階段─線上服務(1980年代中期) 藉著使用全球網際網路,人們可用較少的成本與地球彼端的人進行溝通、資訊的存取和交換 網路世界產生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的想法,也造就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觀念 第四階段─發展Internet (1980年代晚期~1990年初期) 網路技術有了突破性發展,利用網際網路能夠進行快速有效的商業活動 傳統交易進入到在網上完成全部流程的電子商務虛擬市場,整個電子商務活動為企業增加產值、降低成本、創造商機 電子商務的發展(續) 第五階段─Web 1.0(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 由於易學易用,讓更多的人願意使用網際網路,進而在網路上進行消費,電子商務開始普及 第六階段─Web 2.0(2000年代中期之後) Web 1.0的時代,資訊內容的主控權操之在網站的管理員、或提供者手中 此階段強調的是開放參與的架構,網路使用者都能快速在網頁上編輯 網路上具專業知識的使用者可協助企業提供更正確的資訊;有創意的網友也透過網路傳遞自己設計的影片、圖案、或概念,達到讓網頁成為互動的通道,而非是單向資訊提供的管道 電子商務的發展(續) 第七階段─Web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