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突触功能状态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_王志强.pdf

发布:2017-04-20约4.27万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年 3 月 第 32 卷 第 3 期 · 572 · ( ) + 文章编号: 1003-2754 2015 03-0275-04 中图分类号: R749. 1 3 突触功能状态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王志强综述, 王庆松审校 ( , ) 血管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是 2 形态学证据 ( ) 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 、明显 典型的谷氨酸能突触包含 NMDAR 和 AMPAR。AMPAR ( ) ( , 如脑梗塞和脑出血 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 如白质疏松和 介导的递质传递是配体门控型 与此相对应的 NMDAR 介导 慢性脑缺血) 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 的递质传递不仅是配体门控而且还是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 , 也就是说在静息膜电位不能传导信号 在正常的兴奋性突 合征。VCI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 发 病 率 仅 次 于 。 ( , ) , 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囊泡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Alzheimer 病 Alzheimer disease AD 是引起老年期痴呆、导 和 但由于 还受膜电位影响,所以 致老年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VCI 自 1993 年由 AMPAR NMDAR。 NMDAR , 在静息膜电位下不发挥功能,而只有在 存在并形成 Hachinski 等首次提出后 已经成为近 10 余年来社会关注的 AMPAR , 去极化电流以解除 2 + 对 的阻滞才能进行正常的 焦点 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虽然 VCI 的临床研究 Mg NMDAR 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仍然不明 信号传递,产生突触后膜去极化,诱发快速的兴奋性突触后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