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复习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和感染力。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蕴涵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四个方面:炼字、炼句、诗眼和语言风格。;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 轻 风 扶 细 柳
;一、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炼字佳句】:;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绘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同意。“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这一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二、诗眼;;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参考答案〗;答题步骤与要点:
1、点出诗眼,并释义。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元好问:;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传诵之妙句;答题步骤与要点:;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宋]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题过程】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
“最苦无山遮望眼”最能表现诗人心中的愁苦。
第二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
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不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心酸,令人生悲。
第三步,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形成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答案:;【检测练习】 ;答案:;答案:;语言风格;一、古诗(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
表达效果。 ;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歌的个人风格类;诗歌语言风格常用
界定词语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虽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2)质朴
又称冲淡,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