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白蜀道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王勃是说“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王维是说“唯有相思似春色 , 江南江北送君归”,“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说“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些诗虽各有特点 , 但总是没有离开现实生活 , 而李白写来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这想象是奇特的 , 思归惜别的“愁心”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 , 或借助狂风 , 或随伴明月吹到朋友、儿女之前 , 也可像滔滔不绝的河水 , 日夜奔流 , 这想象超越了现实 , 但却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一、李白的身世: ——最早记载李白家世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说他是凉武昭王李嵩的九世孙,其先世在隋末被窜碎叶的条支,神龙初回到陇西。 ——陈寅恪提出“李白为胡人,生于西域”的说法。对“胡人说”郭沫若表示反对,但他同意出身于西域的说法,并认为此碎叶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但仍非定论。 1.读书和任侠时期。 ——李白25岁以前,主要在蜀中读书,受个性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任侠好施。 二、李白的经历: 2.仗剑远游时期 ——到李白42岁止。离开四川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想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士的推荐,一鸣惊人,从布衣一跃而为宰相。漫游中,他还曾和一些著名的道士隐居,希望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来树立风气,直上青云。 3.长安三年时期 ——从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李白44岁。天宝元年,李白因人推荐被征召到长安,高兴的狂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供奉翰林的闲暇生活使李白感到失望,常纵酒狂饮,最后被玄宗赐金放还。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使李白参与了现实政治,感想和愤懑更多。 4.再度漫游时期 ——到天宝十四载李白55岁,共十年。漫游中,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在汴州遇到了高适,三人同游了许多地方。分手后,李白在山东临淄正式加入道士籍,以解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此期李白的出世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 5.身经战乱时期 安史之乱次年,李白带着抗敌平乱的报国思想应邀加入永王李麟的幕府,但李麟不久因谋反罪被其哥唐肃宗消灭,李白因而获罪被流放夜郎。 三、李白的思想与个性 1、天才横放,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高度的自信、自负, 自命不凡。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其义气。”(《与韩荆州书》) ——“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 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 ——“诗人之文,犹山无烟霞 ,春无草树,李白之文 ,清雄奔放,名章俊句,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上安州裴长史书》) 2、 好剑术,任侠仗义,轻财好施 ——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且剑术高超,常使“四座皆扬眉” 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轻财好施 :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禅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放湖侧,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 , 礼之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3、狂狷独立, 傲视权贵, 笑傲王侯 “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 ——高力士脱靴 “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俦视巢许。” 有人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他自己也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强调追求个性的独立,自由人格,独立人格。 四十岁以前上书州郡长宫,无半点媚态,充满着自信与自傲。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 ,“常欲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4、具有崇高理想、执着的理想信念,乐观豪迈的精神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然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一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他一生无论隐居、漫游,都在追求这种政治理想的实现。 四、李白的诗歌风格 ——从他的作品中 , 随处可见诗人傲岸不屈、咨意反抗、潇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