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国学论坛16年剖析.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良好人格培养研究?;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从小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对孩子的一生都会起到良好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共享、学会包容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这是学校德育和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沁润孩子的心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 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
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 如何在少年儿童的心灵里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来实现。;问题的提出:
在基本道德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勤俭节约、家务劳动、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问题。有49.7%(69.7%)中小学生承认有浪费文具的行为;
有24.6%(18.2)的中小学生没有帮助父母做家务;
在文明礼貌方面,有47.4%(78%)的中小学生从不说脏话,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说脏话。调查报告表明,有近4成左右的小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与中小学生的德育有机结合;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基本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友好对待同伴上有较大的缺陷,他们如何形成良好的人格,又怎么能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国内外人格的研究 国外的人格教育以美国托马斯·里可纳的教育理论为主体。里可纳认为,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他指出,道德价值可分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非普遍的道德价值。普遍的道德价值即核心价值观,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 “尊重和责任这两个价值观居于普遍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地位,它们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双方面都有显著的客观意义,尊重和责任对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对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类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对公正和平的世界都必不可少”。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与身体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人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尊重整个复杂的生命之网,要求我们的行动顾及自然环境,即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系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有着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人格教育影响极为深远,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友善、谦让、忍耐、吃苦、重孝的良好品质,以培养诚与仁为人格价值核心的健全人格。
孔子提倡“仁”,认为:“爱近乎仁”,就是将“自爱”的情感调节适度,扩展为“爱人”并“爱物”,以致爱大自然。
同时孔子重视培养“诚恳”的精神,由“不自欺”而“不欺人”,发展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并对所做的事负责。
; 无论是孔子的“同和是万物之理”还是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莫不贯穿着和平、仁爱、除恶扬善、见义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万物同和”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观和“忠恕和善”的道德观。
总之,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课题要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找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情况的方法和途径。
;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回溯历史,到古代先哲那里去汲取智慧与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小学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民族道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和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向结合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成小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