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第二章 地球.ppt

发布:2017-02-03约8.04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1 大陆地壳/陆壳:包括大陆及大陆架部分的地壳,其特征有: (1) 结构与成分:具有双层结构, 即上部:硅铝层和下部:硅镁层, 硅铝层与花岗岩成分相近, 也称为花岗质层; 而硅镁层则与玄武岩成分相近,也称为玄武岩层; 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厚度15~20km。 (2) 地层变形特征:由于经历多次地壳运动,大部分岩石发生变形(如褶皱、断裂)。 (3) 年龄:形成年代老,一般形成于46亿年前。 * 1 大陆地壳/陆壳:包括大陆及大陆架部分的的地壳,其特征有: 地壳结构示意图 * (二) 大洋地壳/洋壳: (1) 结构:单层结构,由硅镁层组成,缺失硅铝层 (2) 组成:除上覆极薄沉积物之外,几乎由富含Fe、Mg 的火山岩、橄榄岩(即硅镁层)组成。 (3) 厚度特征: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如西太平洋较厚,平均为8.3km,东太平洋为5.8km,洋中脊处可达10km以上,全球洋壳平均厚度6~8km。 (4) 年龄:洋壳岩石一般很年轻,最老的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大部分则形成于1亿年以来(?)。 * (三 )地壳的重力均衡 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深?),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浅/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通常来讲,在大陆地区内部表现为负异常,山脉的重力异常值表现为负异常(低/高?), 反映山脉地区地壳厚,莫霍面下凹(浅/深?) ,仿佛存在着“山根”;而盆地或平原地区重力异常(低/高?),反映其地壳变薄,莫霍面变浅,形成“反山根”,因此,地形高程与莫霍面起伏形成一种类似镜像相对称的关系。 * 地壳均衡现象总是在不断发生着,最近1万年来: ①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因冰雪消融上升了250m; ②格陵兰因冰雪覆盖而持续下沉着; 此外,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的湖弗水库积累了240亿吨水和沉积物,自1935以来,使得水库周围形成了一个大致圆形的地壳沉陷区,最大沉降量为1.7m。 *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一)大气圈-地球的蓝色外壳 大气的组成 1 恒定组份:地表各处不变的组份;N、O 2 可变组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而变; 主 要为CO2、O3和水蒸气。 3 不定组份:可有可无的组份,包括尘埃、硫化氢、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等。通常所说 的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些组份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 大气圈的分层 据大气在垂向上的温度、组成、电荷及运动等特征 分为 5 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地面~11-13km的大气层 1 质量:占大气圈的75% 2 温度:随高度而降低。 3 运动:有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 4 水蒸气:几乎都集中于该层 ;一切天气现象-风霜雪雨、寒潮热浪都集中在该层。 5 大气污染:也主要集中于该层。 * 大气圈的分层 *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35~55km 1 质量:占大气圈的20% 2 成分:在上部(35~55km)富O3—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 3 温度: 随高度而升高(?),顶部达-3~17° 4 运动:无垂直对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飞机一般在该层飞行。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大气层,温度随高度迅速下降,有强烈对流运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大气圈的分层 * 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顶~800km大气层。 1 物质状态:粒子处于电离状态,故又称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不同波长无线电波,在远距离无线电通讯中起重要作用。 2 温度: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 扩散层(散逸层、外大气层): 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由于受太阳风的作用,大气粒子运动很快,不断向宇宙空间逃逸。 * (一)水圈(hydrosphere)-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水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1 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和大陆表层之中。包括有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等类型。 地球上水体总质量为1.5×1018 t ,其中,海洋水占:97%、冰川占:1.9%,地下水、河流、湖泊、沼泽中的水共占:1.1%。 海水中含盐度高,平均为35‰,以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