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实验指导书第二次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
电磁型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的构造,规范。
2.掌握继电器基本参数的测试方法。
二、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实验:
1.实验内容:
(1)观察继电器的构造,熟悉其动作原理,了解整定方法。
(2)测量继电器的起动电流,返回电流,返回系数的意义。
2.实验接线:
3.实验步骤:
(1)观察继电器构造及铭牌上规范,线圈连接情况及整定把手与整定电流之间关系。
(2)将两个线圈顺向串联,整定把手置于刻度最小、最中、最大三个位置时, 分别读取继电器起动电流值(常开接点刚好闭合时最小电流为起动电流)和返回电流( 接点闭合后逐渐减小电流,使接点刚好打开时电流即为返回电流)。
(3)计算返回系数:
(4)将继电器两个线圈并联,重复上述(2)步骤,并与其比较。
(5)记录实验读数并计算返回系数。
4.注意事项:
(1)起动电流测量值与整定值误差不应大于±5%,如不符合要求时,可先将整定把手放在最大刻度位置,当测量值小于刻度值时,将Z形舌片起始位置向远离电磁铁的磁极位置调节,反之则反,然后再将把手放在最小位置,调节弹簧拉力,使在最小时亦满足,此时应注意接点接触的可靠性。
(2)返回系数应在0.85~0.95之间。 调整静接点片弹力及舌片弹力及舌片终置位置,限位螺杆的位置改变返回系数。
(3)在1.05倍起动电流使接点闭合时,接点不应抖动。
三、电磁型电压继电器实验:
1.实验内容:
(1)观察继电器的构造及线圈特点,理解其动作原理整定方法。
(2)测量继电器的动作电压、返回电压,求出返回系数, 理解低电压继电器上述数据的不同点。
2.实验接线:
3.实验步骤:
(1)观察继电器构造及铬牌上规范, 线圈连接情况及整定把手与整定电压之间关系。
(2)观察继电器线圈并用万能表测量线圈直流电阻。
(3)根据试验电源电压,选用试验设备及继电器整定电压范围, 将继电器线圈串联或并联,分别在最小、中间、最大三个位置,读取动作电压与返回电压。
对于低电压继电器来说,当通入继电器长期允许电压时,其常闭接点处于打开位置,缓慢降低电压,使常闭接点刚好闭合时,最大电压值即为动作电压值,在电压由零缓慢增加,常闭接点刚好打开时,最低电压即为返回电压值。
对于过电压继电器,当电压升高至整定值(或大于整定值时,继电器立即动作,常开接点闭合,常闭接点打开。当电压降低至0.8倍整定值时,继电器立即返回,常开接点断开,常闭接点闭合。
(4)记录读取并计算返回系数。
4.注意事项:
(1)误差不应大于±5%。
(2)低电压继电器返回系数在1.05~1.25之间。
(3)当电压降低到0.9倍动作值时,接点应无鸟啄现象。当电压突然上升到1.1 倍动作值时,接点不应闭合。
(4)继电器的接点和游丝禁止去动。
四、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有关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如误差偏大,提出调整方法。
(2)说明电流、电压继电器的选择要求。
(3)分析返回系数偏大或偏小对保护的影响。
五、思考题:
为什么电流继电器的线圈并联时的整定值为串联时整定值的2倍,而电压继电器则相反。
实验二
电磁式时间继电器及其它辅助继电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时间继电器的构造,规范。
2.掌握时间继电器的基本测试方法。
3.了解电磁型中间、信号继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性。
4.了解继电器的各种参数的意义。
5.了解有关实验仪器的选择原则,使用方法。
二、电磁式时间继电器实验:
1.实验内容:
(1)测量起动电压和返回电压。
(2)动作时间的测量。
2.实验接线:
3.实验步骤:
(1)起动电压和返回电压的测定:
合上QK2、QK刀闸,调节R使输入继电器的电压逐渐加大当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入,拉开刀闸QK2,使衔铁释放, 然后再合上刀闸QK2,对继电器加上一个冲击电压能使继电器衔铁立刻吸入的最小电压即为起动电压。
再减小电压使继电器的衔铁返回原来位置时的最高电压即为返回电压,试验完毕,拉开QK2、QK刀闸。
记录上述读数,并与下述要求值比较。
要求时间继电器的起动电压不大于70%倍额定电压,返回电压不小于3%倍额定电压。
若起动电压过高,则应检查弹簧是否过硬,衔铁是否生锈或受阻力,线圈是否层间短路
若返回电压过低,则应检查摩擦是否过大或弹簧过软。
(2)动作时间测定:
先合QK、QK2刀闸,使通入继电器电压为额定值,然后拉开QK、QK2刀闸,整定时间继电器的时间,把电秒表指示恢复到零位。并合上电源刀闸QK1、QK2,再合刀闸QK,此时
继电器动作,同时电秒表开始计时,直到继电器常开接点延时闭合,计时结束,记录读数。
4.注意事项:
检查时间继电器的钟表机构是否灵活,可以压下衔铁试验,禁止拨动延时动接点把手。
三、观察中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
1.实验内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