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节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ppt

发布:2017-05-20约8.49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是猫还是虎? 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6、我会做出一些样子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让人高兴。 7、当我在某种社交场合中拿不准该怎么做时,我就参照别人的行为。 8、我或许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9、在选择电影、书籍和音乐时,我很少需要朋友的建议。 10、有时我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情感超出了实际的程度。 16、我并不总是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 17、我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改变观点或行为方式。 18、我曾经考虑过当一名演员。 19、为了与人相处并让人喜欢,如何符合别人的期望往往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 20、我从来不善于玩即兴表演这类游艺活动。 5.矛盾性 ——现实的我落后于理想的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两者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积极——不断修正和完善主我与客我 困难——对旧我不满意,新我未确立 消极——对现实自我评价过低,消极防卫,“我就这样了” 危害——现实的我估计过高,自吹自擂/自卑并自我封闭 2.自我意识的个体差异 看重的特性影响 3.自我意识的性别差异 女性—对关系的相互依存性较强—更关注亲密关系—谈论大多是关系 男性—对团体的相互依存性较强—更关注成员身份—谈论国家大事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作决定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坚持到底 设定积极而又可行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 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 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三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自我阶段。 例如:小宁在家里由于是独生子女而处于小皇帝的地位。但是,在学校里由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而不偏爱任何人、小宁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成员,不能再象家里那样放肆了,要写作业、打扫卫生等等。这样,小宁由于在学校里的身份、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完全不同于在家里的情况,开始表现出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因此,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 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将自己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他们玩弄自己的手、脚,就像玩弄一件玩具一样。 2、将近1岁时,儿童开始把自身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初步认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例如:大约在1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3、在1岁以后,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意识到身体的感觉,开始把自己的名字当做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例如: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3岁左右,孩子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我自己来”、“我要”、“是我的”、“我不”等词汇频繁出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此时,孩子急需证明自己并不是毫无用处、软弱无力,他在尝试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