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律动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自我表达能力.doc

发布:2017-08-30约4.7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律动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表现力的策略研究 指导教师: 王玮?? 单 位: 第四小学 学 号: 9 姓 名: 程思妍 完成日期: 2012年1月 目录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3 二、概念的界定………………………………………………………………………3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4 四、结果与分析………………………………………………………………………4 五、结论………………………………………………………………………………8 六、参考文献 ………………………………………………………………………9 致谢………………………………………………………………………………… 摘要 内容摘要 好 中 差 兴趣 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 在教师的带动下,愿意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 在教师的鼓励提示下,也不愿意参加舞蹈活动 节奏、动作协调 能够较合拍的做动作,节奏平稳。 能够较合拍的做动作,节奏不平稳 能够较合拍的做动作,没有节奏感 表现 能根据音乐的节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能用适合的表情表现音乐的情绪 在教师的提示下能随音乐的节奏做,在教师的提示下,用合适的表情表现。 能跟随教师一起模仿做动作,没有表情 2. 观测结果分析 (表二)前期测查结果 兴趣 节奏感及动作 表现欲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人数 10 15 5 4 20 6 5 10 15 百分比 33.3 50 16.7 13.3 66.7 20 16.7 33.3 50 (表三)后期测查结果 兴趣 节奏感及动作 表现欲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人数 25 3 2 20 5 5 15 10 5 百分比 83.3 10 16.7 66.7 16.7 16.7 50 33.3 16.7 通过研究,我采取的方式比较适合大班的幼儿,通过上下学期的对比(见表二,表三)可发现,在第一学期在兴趣方面只有10人比较感兴趣,第二学期就有25人,提高了50%,表现方面,第一学期没有表现力的有15在较差的方面,而第二学期就只有5人相对较差。通过这两个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律动活动确实提高了孩子的表现力。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比较喜欢感兴趣的有关动物的内容,通过在选材和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音乐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给孩子提供的支持,孩子的表现了力得到了提高,采取的措施也比较有效。 (二) 律动活动中提高幼儿表现力的措施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喜欢律动活动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调动幼儿对音乐律动的主动性,使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和增强是培养幼儿兴趣的关键所在,为此在选择律动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律动内容。 教师在选择幼儿律动题材时,还需要考虑音乐鲜明,新颖别致,整个律动还需要充满与幼儿相关的生活气息,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这样的舞蹈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比如像《小鸡出壳》、《刷牙》《小老鼠和泡泡糖》《好宝宝真能干》等,在律动《好宝宝真能干》中,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从起床、刷牙、洗脸这些孩子非常熟悉的内容,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浓厚。 (2)选择具有游戏趣味的内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选择内容时为孩子选择具有游戏趣味的内容,如:《小鱼游》、《这是小兵》、《小鱼和大鲨鱼》,在《小鱼游》活动中,教师是鱼妈妈,幼儿都是一条可的鱼宝宝,鱼宝宝跟着鱼妈妈做游戏,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看到鲨鱼要轻轻的游绕开鲨鱼,在游戏情境中幼儿很快的掌握了小碎步。 (3)选择音乐形象突出、易于表现、特点鲜明的律动。 小班幼儿喜欢节奏鲜明的音乐,因此在在选取活动内容时,除了注意多选择一些具有游戏趣味的内容外,还注意多选择音乐形象突出、易于表现、特点鲜明的律动。例如:大象走、小兔跳、这是小兵、小鸟飞等。幼儿听到音乐就知道是小鸟飞来了,跟随者欢快的音乐进行律动。 (4)音乐律动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缺点和实际水平 教师必须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们也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幼儿主动参与的热度,幼儿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 2.在音乐的感受中调动幼儿情绪体验 只有让幼儿充分熟悉音乐,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幼儿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动作中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会让幼儿融入到音乐中,让幼儿的想象和音乐对话,把握音乐的情绪情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