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第7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选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引言;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属于人力资本,都具有私有性特点。但体力劳动这种资本是有形的,可以相对容易地量化;而脑力劳动这种资本是无形的,不容易量化,甚至无法量化。在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资产的物化过程中。例如,一个程序员完成一个商业程序,一个网站规划者完成一个网站的总体设计和运作,都是人力资本的物化表现。人力资本除了天然属于个人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投入后(物化)难以收回。
人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资本品,这是人力资本的原始含义,经济学家藉此把资本投资理论应用于教育、健康、旅游、父母关爱等领域,为这些领域里的人类行为提供经济学解释。;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将一切发生于劳动自身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概括为人力资本。这样的定义有助于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区分开来,却无法区分同一人力资本概念内不同知识类型的生产、交换、积累等过程。而后者正是“新经济” 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知识经济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知识劳动者,这里只有知识类型之分,没有“有知识”与“无知识”之分。知识结构内在的那种普遍互补性,知识互补性带来的收益递增性,提供了知识劳动者进一步专业化的激励,而专业化永远意味着每个人知识效益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人的知识。; 新经济指的是以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为主导的经济。新经济的提出者认为,在新的科技条件下,今后的经济社会将免受经济周期之苦。人们在接受新经济这一概念的同时,也赋予它一系列相关的内涵,诸如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注意力经济、无磨擦经济等。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强调了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把知识经济界定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物质经济相对而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应是新经济的核心。; 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舒尔茨(Schultz)教授早在50年之前就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增进”
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替代关系是,知识资本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发现物质资本的替代品。可以说,工业经济时代的主题是物质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是“人”,是让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得到发挥,让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新经济条件下,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人力资本,无疑是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新增长理论”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的局限,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兴趣。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尤其是内生技术进步的产物,特别重视知识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递增收益、外溢效应及边干边学效应。
对新经济而言,人力资本不仅仅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组织并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由于在新经济所依赖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知识和人力资本具有“外溢效应”,即一个人或一个厂商的新资本积累对其他人或其它厂商的资本生产率有贡献。这种知识外溢使得知识形成了递增收益,从而保证了经济长期增长。; 在索洛模型中资本贡献的提高(比??前面的线性模型)导致储蓄率变动的产出效应增强,进而引起产出水平的上升。这一分析对于研究人力资本变动对产出水平的效应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事实上,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中,有一部分体现了劳动者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体现先天遗传的能力。因而必须充分估计各种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人力资本形成与物质资本形成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资本,只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资本积累,就能在未来生产更多的产品。把人力资本引入到增长模型中以后,投入于资本积累中的资源的变动对产出的效应将会得到明显提高使模型具备潜力用于解释国家之间收入差异出现的原因。;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人力资本的运动:;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整体经济运行:;第三节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长期效应:;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第四节 储蓄率的影响;附录 贝克尔的理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