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族社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民族社区的结构
第二节 民族聚居区
第三节 民族社区发展;第一节 民族社区的结构?;总体来看我国民族社区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地域分布主要在西部地区。我国有4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西部。
民族社区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大。西部广大的乡村民族社区是我国贫困的集中区,我国民族城镇社区一般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一般在30%左右,并且城镇的集聚功能小,即使是一些大中城市也存在着辐射效应差的特点。
;民族性是民族社区的最基本的特性。表现在三方面:
1、是人员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
2、是语言一般使用两种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汉语,在有些边远山区的民族社区,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
3、是体现在人居环境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乡村民族社区,基于共同宗教信仰上的民族认同感很强。少数民族都信仰宗教,有很多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都信教。;二、我国民族社区的地域构成
我国民族社区的地域构成有如下基本特征。
我国民族社区面积辽阔,分布面极广,但又相对集中。从全国来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全部,占全国领土的一半。
从地域地貌构成来看,我国民族社区的地貌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的地貌形态。从民族社区地貌的集中趋势来看,又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区。
各少数民族都有相对集中的民族社区。虽然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总体上是大分散,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又都形成了相对集中成片区的民族社区。
; 三、我国民族社区的人口构成
1、少数民族社区人口分布
民族社区人口分布有两大特点:
(1)人口密度低,地域差距大。
(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民族杂居突出。; 2、少数民族社区人口构成
民族社区人口构成从大的方面来讲,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少数民族人口占80%的社区,其人口构成有四种形式:
(1)以某一单一的少数民族为主(人口比例大于90%)组成的民族社区,
(2)是两种以上少数民族包括汉族组成的民族社区(民族人口占20%以上),以上两种社区一般在民族乡或者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自治州(市)、自治县;
(3)是多民族杂居的社区,
(4)是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在一些大城市逐渐形成的以某一民族为主的城中村,如北京的“新疆村”。; 3、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素质
少数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1)教育基础薄弱,文盲率高,普及义务教育举步维艰。
(2)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表现为办学条件差,招生难,学生就业难,教师队伍不健全。
(3)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每一万人口仅有21名大学生。 ?; 四、我国民族社区的组织结构
1、正式组织
民族社区的正式组织包括以下四种:
(1)社区基层党委和行政组织,包括基层党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前者是乡级政府政权的领导核心,后者是农村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是村民的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在基层政府指导下依法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建设功能;
(3)各类型的乡镇企业组织、股份合作社等;
(4)各种官方组织如信用社、卫生院、供销社等。; 2、民族社区的非正式组织包括:
(1)家庭组织,以婚姻为纽带的初级社会群体,也是目前民族社区的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单元;
(2)个人及家庭构成的各类组织,如各种以经济紧密相关的组织(蔬菜协会、西瓜协会),城市中民族移民社区的“同乡会”等;
(3)开展某种宗教活动的组织,如白族地区“莲池会”。
民族社区特别是乡(镇)民族社区往往承袭了传统民族社区组织的某些特征。;五、我国民族社区的文化结构
1、语言
语言既是民族社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同时又是民族社区最外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社区认同意义,对民族社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联结和纽带作用。我国广大的民族社区使用的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初步统计有60多种。
;总的来看民族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有以下几类:
(1)是以当地某种少数民族语言为通用语言,几乎不使用汉语和其他的民族语言;
(2)是与汉族杂居且汉民族比例相对较高,通用语是汉语,但在一般的交往中也使用民族语言;
(3)民族语言和汉语都是通用语言;
(4)是多民族杂居社区,以某种民族语言为主,但各杂处的民族语言互为使用。
; 2、民俗
民族社区文化另一个显著的表征,就是各民族社区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
(1)民居建筑文化。各民族村落是民居的集合体,也是各民族居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2)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与民族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审美情趣、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的服饰体现出如下的社会功能:
民族表征。
民族性格的体现。
在社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