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坡立交主线跨线桥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店子坡立交主线跨线桥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泸州市长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和设计资料;
(2)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及国家、住建部颁发的现行规范、规程等各项技术标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3)住建部下发的有关市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方面的有关文件、通知;
(4)我单位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从事施工建设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
(5)施工合同中的相关文件资料;
(6)本项目施工图纸所叙述的自然地理概况,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
(7)我单位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8))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1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1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1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F90-2015
(13)《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2工程概况
2.1设计概况
店子坡立交主线跨线桥(K6+616.5-K6+746.5):桥墩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墩身,尺寸为3.0x2.0m,为景观需要,墩身四角做0.7x0.2m倒角,左右幅桥墩5.7m,横桥向5.7m,厚2m,承台下布置4根φ1.5m基桩;中幅桥墩7.0m,横桥向7.0m,厚2.5m,承台下布置4根φ1.8m基桩。0号桥台幅桥台左中幅桩基直径m。
上部采用左、中、右三幅结构,三幅桥起点桩号K6+616.500,终点桩号K6+746.500,跨径布置为35m+50m+35m=120m,全桥长130m。线桥横向布置为:左幅宽度:12.55m;右幅宽度:12.55m;中幅宽度:11(含湿接缝)m。三幅桥采用湿接缝连接,总宽36m。左右幅为单向1.5%横坡,由结构整体旋转找坡;中幅为双向1.5%横坡,腹板高度变化找坡。
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城-A级,轨道荷载:按地铁B型车6辆编组取值。
图2.1-1店子坡立交主线跨线桥立面图(单位:cm)
图2.1-2店子坡立交主线跨线桥横断面图(单位:cm)
第三章 自然地理特征
3.1地形地貌
施工场地属于浅丘构造剥蚀和河谷侵蚀地貌类型。浅丘地貌主要以农田、旱地为主,分布于长江北岸福利山以北,范围广,坡度平缓,一般5°~15°。局部发育有陡坡、陡崖,坡度50°~70°;河谷侵蚀地貌主要以长江及两侧河漫滩、阶地等为主,长江北岸地形坡度较陡,形成高陡岸坡,主要以冲洪积层卵石为主;区内最高点高程约350m,最低点位于长江边,高程约225.0m,相对高差约125m。区内发育的主要微地貌类型有:岸坡、斜(陡)坡、冲沟等。
3.2气象水文
本工程项目所在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霜雪极少,光热水同步协调,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18.9℃,年平均日照1258小时,平均降雨量1207mm,无霜期348天,极端最高气温40.2℃(1972.8),极端最低气温-1.2℃(1977.1),年均降水量为120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437.7mm(1968年),年最少降水量为789.7mm(1960年),日最大降雨量225.2mm(1968.7);年平均雾日为34天,区内盛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7m/s,最大风速22.5 m/s,大风次数年平均59次。
2.2地质情况
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本工程沿线出露地层为
二、施工组织及工期安排
本桥梁施工共计3个作业队,其中桩基施工作业队1个,下部结构施工作业队1个,上部结构施工作业队1个。下部结构施工作业队为结构一队,上部结构施工作业队为结构二队。
工期安排:2016年11月10日~2016年11月30日基坑土石方开挖、平整场地,2016年11月15日~2017年1月24日桩基施工,2017年2月5日~2017年2月28日承台、桥台施工,2017年3月1日~2017年4月20日墩柱、盖梁、支座垫石、挡块施工,2017年4月21日~2017年6月30日现浇箱梁施工,2017年7月1日~2017年7月31日完成桥梁附属工程。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先进场施工所需机械设备、试验仪器及测量仪器;相关技术人员、桩基施工生产人员全部就位,临建办公设施布局完毕;完成前期导线、标高复测及工程数量复核等工作,现场测量满足施工生产要求。
3.2施工测量
依据监理工程师批准并能满足工程需要的测量控制网,组织测量人员采用GPS和全站仪对桥台、桥墩进行精确放样。根据桩定位点拉十字线钉放四个控制桩,以四个控制护桩为基准控制。护桩要做好保护工作,防止施工过程中被扰动。
3.3施工便道
为了方便施工,新修贯通主线施工便道,便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