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观.ppt

发布:2017-06-18约4.3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强化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可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为塑造,通过对连续接近的方法用强化来塑造学生的期待行为,即对越来越接近期待的行为不断进行强化。 这是2008年在广东德庆县孔庙内举行的状元礼。 这是一种对目标行为的社会强化。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个目标行为努力。 认识惩罚 惩罚(punishment)的应用: 呈现惩罚(presentation punishment 也叫正惩罚)呈现令人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如考试名次差; 移除惩罚(removal punishment 也叫负惩罚)移除愉快的刺激,如被人拿走心爱的书或玩具; 不投入行为:没有进行教师所要求的学习活动的行为; 扰乱行为:扰乱他人学习或老师教学; 违规行为:违反课堂或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 惩罚的误用 误用一:实际惩罚了好的行为; 误用二:惩罚培养了消极的畏惧; 误用三:惩罚奖励了坏行为; 误用四:愤怒情形下的惩罚变得莫明其妙; 误用五:攻击性惩罚滋生攻击性行为; 换个视角看孩子的错误 五、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 其理论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生于1925年;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1974年当选APA主席。 社会学习的发现 波比娃娃实验: 被试是男童36名、女童36名;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岁零4个月; 事先获得每个儿童的攻击性评定等级(由这些幼儿的教师做出),用于分组时对被试进行匹配; 儿童观看一个短片,短片中的成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波比娃娃拳打脚踢。影片有三种结局,每组儿童看到的是其中一种结局;第一组,成人因为他的侵犯行为而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受到惩罚;第三组,影片中没有受奖励还是惩罚的镜头。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认知: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 :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观察学习:注意-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方面;保持-通过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符号来储存他们从榜样身上所了解的行为;复制-复制从榜样身上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 两个重要的强化 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self reinforcement)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当个体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社会传递的行为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鼓励; 学习理论之行为主义学习观 一、关于学习的一般概述 二、经典条件反射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托尔曼 一、关于学习的概述 1、什么是学习? 2、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3、人类学习的特点 1、什么是学习 学:《广雅》“学,识也” 《说文解字》“识,知也” 知新 习:《说文解字》“习,数飞也” (晋)左思:“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温故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获得新知识,不断温习旧知识,最后达到通晓娴熟的地步。 最广泛接受的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发生由经验引起,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也包括个体的练习,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变化有时直接见诸行为,有时是潜在的行为,但变化都是持久的; 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人类与动物身上都存在着,狭义上将学习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 2、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学习能促进个体成熟与心理发展; 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人的发展; 3、人类学习的特点 社会性,以间接经验为主,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非常丰富的; 以语言为中介,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 积极主动性,有丰富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 二、经典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Behavioral theory of learning),主要涉及的是可观察的行为改变,而不是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强调在个体生活的环境中外部事件的作用。 巴甫洛夫(Pavlov)条件反射实验 华生(J.Watson)的恐惧形成实验 巴甫洛夫(Pavlov)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Pavlov, 18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