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登鹳雀楼》非王之涣诗.doc

发布:2017-01-08约2.38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登鹳雀楼》非王之涣诗 《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篇自宋代以来即误作王之涣诗,据最早著录此诗的《国秀集》,知作者为朱斌,不是王之涣。 唐代有名作《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此诗唐人选编的《国秀集》题为“登楼”,据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知所登者为鹳雀楼,补“鹳雀”二字。雀,通鹊。殷尧藩《和赵相光登鹳鹊楼》诗自注:“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黄河。”唐蒲州,开元八年改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 这首诗长期以来误作王之涣的名作。此诗最早见于《国秀集》,作者为朱斌。《国秀集》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芮挺章选录,楼颖作序。书中同时选有芮挺章楼颖两人自己和朱斌王之涣的作品。书中入选作者是按年辈先后排列的。“进士楼颖”排在卷中王维、万齐融之后,崔国辅之前。显然年辈较芮挺章为长,故芮氏请他作序。“处士朱斌”、“进士芮挺章”、“王之涣”在卷下。他们是同时人,其著录应该可信。朱斌诗仅此一首,王之涣录有《凉州词》等三篇。谁诗谁作,两者是清清楚楚的。然宋司马光(1019-1086)《温公续诗话》云:“唐之中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有王之美、畅诸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岂能及之哉!”“白日依山尽”篇作者成了王之美。又,沈括(1031-1095)云:“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诗的作者又成了王文奂。而到《文苑英华》中此诗作者却成了王之涣。《文苑英华》虽始编于北宋太宗时李昉等人,错讹极多,且随意妄改,几经周折,到南宋孝宗时又命周必大等人重新校订,直到宁宗嘉定四年(1204)才刻板问世;上距《国秀集》成书已四百六十年,距司马光、沈括也已一百五六十年。清初修《全唐诗》,此诗同时收入朱斌王之涣名下,诗末句朱诗作“更上一重楼”,王诗作“更上一层楼”。其后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孙洙选《唐诗三百首》,都把“白日依山尽”篇作为王之涣诗。由于这两部书特别是后者的广泛流传,因此这首诗当作王之涣的名作差不多家喻户晓。这种讹传始于《文苑英华》,强化于《唐诗别裁集》与《唐诗三百首》。以后选本无不以为王之涣诗。时至今日,此诗著作权应据《国秀集》归还朱斌。 朱斌,据《国秀集》作者排列顺序,知为唐玄宗时人,《国秀集》称之为处士。但司马光、沈括等人所记必经亲见目验,司马并录了诗的原文,他们的记录也应该不误,我们可以这样推想,诗为朱斌所作,由有个叫王之美或者叫王文奂的人将诗题写于鹳雀楼上,司马光、沈括等见之因而记录下来。推想不能作为根据,但正确与否,都不影响朱斌的著作权,因《国秀集》的可信性自较晚几百年以后司马光、沈括等人的笔记更为可靠,何况他们谁也没有说是王之涣。 招商引资工作方案10篇 招商引资工作方案 招商引资工作方案: **年是我县实施“开放兴县”战略的关键一年。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跨越发展,实现进位赶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紧扣“落实年、突破年”总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贸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持之以恒抓招商、优结构、搭平台、促发展,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地、文化生态旅游新高地、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地”,全力谱写“生态**、活力**、幸福**”新篇章。 工作思路:实施中心项目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为总抓手,始终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要客商为主线,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全力全速推动产业招商、专业招商、资本招商、资源招商,提升招商实效。 二、任务目标[由整理] ――在招商引资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全县力争实际到位县外资金50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000万美元。 ――在招商引资体量上实现新突破。全县力争引进过亿元产业项目35个,其中过十亿元工业项目2个。 ――在招商引资质量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引进央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知名企业等战略投资者;着力招引支撑潜力强的工业项目、核心竞争力强的“高、大、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税源项目,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 三、工作措施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新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招商引资上项目上,统一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树立与大开放、大招商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既要看到自我的优势和长处,更要看到不足和压力,始终持续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勇于开拓,构成有利于加强招商引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