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届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四节 第1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

发布:2017-04-20约1.05万字共10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 第1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必须掌握的特殊句式及翻译方法 1.判断句——译为判断词“是”的判断句。;标志词语;2.被动句——译为标志词“被”的被动句。 ;标志词语;3.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再翻译。;4.变式句——复位前置或后置成分后再翻译。;变式类型;变式类型;变式类型;5.固定句式——按照固定格式翻译。;句式类别;句式类别;句式类别;【学而思用】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判断句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 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被动句式 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3.省略句 传(和氏璧)给宫中嫔妃和侍从观看。;4.君何以知燕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宾语前置句 你凭什么知道燕王愿意收留你? 5.宾语前置句 这样还不能行王道取天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情。;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定语后置句 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状语后置句 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作战能力)不比九国的军队强。;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固定句式 你们认为廉颇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9.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固定句式 拿走我的和氏璧,而不给我城邑,怎么办?;10.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 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固定句式 臣下如果没有祖母,就活不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二、必须掌握的文言对译六种技法;【学而思用】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1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7.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18.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0.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答案:11.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2.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13.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14.秦王的侍从们要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他们都退却了。 15.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